己地、己族、己国

2013年12月30日 17:32作者:来源:大众网

己地、己族、己国在中国远古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之妃西陵氏(嫘祖)”生“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索隐》引《国语》胥臣云十二姓:“姫、西、祈、己、媵、箴、任、菛、僖、姞、嬛、衣是也”。

  己地、己族、己国在中国远古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之妃西陵氏(嫘祖)”生“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索隐》引《国语》胥臣云十二姓:“姫、西、祈、己、媵、箴、任、菛、僖、姞、嬛、衣是也”。继黄帝之后为大联盟盟主的东夷颛顼部的火正是祝融部(祝融即重黎,即母系氏族社会时少昊集团图腾官的“五鸠”之祝鸠氏后裔),祝融部有己、董、彭、秃、妘、曹、斟、芈八姓。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载神农氏曰:“神农纳奔水氏之女曰听妭为妃,至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轩辕兴焉。其后有卅、甫、甘、许、戏、露、齐、纪(由己后又衍生出纪)、怡、向、申、吕,皆姜姓之后,并为诸侯,或分掌四岳”。

  以上所记,神农氏时代即有纪(己)姓诸侯,黄帝时己仍为诸侯国,至颛顼时己族仍为颛顼的火正,可见己族自神农、黄帝时即为一古老而又有相当经济文化实力的原始族群、原始部落、原始诸侯,一直在各个时期的大联盟中担负要职。

  发掘出商代大型铭“己” 青铜礼器坑的寿光古城村,恰是中国远古历史中著名的“益”地。公元前130年,汉武帝封淄川懿王子胡为益都侯,即封于益之旧地,称之为益都侯城。益又作翳、鹥,均同音字而不离“燕”之本音。《汉书·百官公卿表》所记益之名的古文为燕子象形,也说取义于燕之鸣声,即借用“嗌”字而来,以燕(即鸟即凤)图腾名族,以益族为最清楚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口传之图腾(族的代称)与符号和文字示族在最初并不是一致的,以符号和文字作族的标记是后来的事。一个是口传阶段的事,一个是文字符号产生以后的事。所以“益”与“己”在寿光指的是一个对象,即在寿光(以及相边地区)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先民。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云峰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