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埠年画历史溯源
2013年12月17日 21:03来源:大众网
杨家埠木版年画是与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齐名的全国三大木版年画之一。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文化部艺术处负责人华君武提出“要恢复潍坊民间木版年画”,并建议组织创作晋京展出。
杨家埠木版年画是与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齐名的全国三大木版年画之一。杨家埠木版年画起源于寒亭南三华里的杨家埠村,从业者多是杨氏家族后裔。据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多年的认真挖掘和考察,初步查清以下几点:一是根据杨氏家谱(寒亭档案馆收藏)所载杨氏一族原籍四川成都府梓潼县,自前明洪武年间迁浞水西岸。隆庆二年因水患变迁西埠(现西杨家埠村址)。又据《寒亭地名志》考,西杨家埠是杨氏迁入和建村,故杨家埠年画起源应不早于杨氏迁入建村。二是据杨氏家谱记载,在明代已建立起了大顺、长兴、吉兴等十多家画店。三是杨家埠木版年画早期的情况已很难考究,从现有的实物如杨氏宗谱可查的明隆庆二年复迁西埠立村开始至今430多年。到明末清初已发展到相当规模,生产的年画以门神,灶王为最多。如大顺画店,在嘉庆年间就逐渐定向生产发展,到道光年间,大顺以印制东北群众需要的“大门神”(一整张纸一幅)出名,被称为关东庄,还有专印“门神”的莒州、沂州庄,印“灶王”的胶州庄等。杨家埠木版年画在发展过程中,若干代土生土长的民间艺人,吸收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丰富营养,根据农民群众的愿望、要求和欣赏习惯,适应木版套色和手工操作的生产方式,不断成长,使其日臻成熟。
传统的杨家埠木版年画创作,多为艺人自画、自刻、自印,形式有小横披、方贡笺、福子灯、花瓶及各种神像等。清乾隆、嘉庆年间,创作有《男十忙》、《女十忙》等反映当时生产劳动的年画作品。清同治到光绪年间,出现了反映政治、风俗、讽刺、幽默、故事、戏曲、花鸟等方面的题材,如《义和团》、《炮打日本鬼》,庙会风俗画《四月十八》、《瞎老婆踏了豆腐担子》、《打婆婆变驴》和《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封神演义》,以及《天下地理图》、《天下帝王图》、《四岳图》等作品。这时,年画体裁繁多,一户农家院落从大门到炕头,从粮囤到牛棚,都有特定内容和形式的年画供张贴。
清咸丰年间,天津杨柳青半印半画年画传入,逐步与杨家埠年画相融合,拓展了杨家埠年画的创作风格,丰富了内容,增加了品种,成为杨家埠木版年画创作的组成部分。
1862年至1908年(清同治初年至光绪末年),为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极盛时期。西杨家埠画店已达100多家,附近十几个村庄也兴办了画店,生产各种年画200多种,每年来往于西杨家埠的画商小贩多达5000人左右,产品除销往山东各地外,还远销江苏、安徽、山西、河南、东北等地,有的画店还到外地开庄卖画。此间,出现了专业性经营的画店,如专供东北销售的大门神画店“东大顺”被称为关东庄,有专管戏曲年画的西路庄和专印“横披”、“洋条子”、“灶马”的胶州庄等。
民国初年,西杨家埠画店160余家。1922年后,石印年画和月份牌年画兴起,杨家埠木版年画销量顿减。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多次到杨家埠烧杀抢掠,集市被封,百余家画店停业。到解放前夕,杨家埠木版年画已被破坏殆尽。
1951年11月,山东省年画工作队,为贯彻中央文化部、国家出版总署关于加强年画工作的指示进驻杨家埠,举办新旧年画展览,与艺人共同创作歌颂新中国和土改运动的新年画,帮助恢复印刷生产,并成立杨家埠年画改进筹备委员会。
1952年10月,华东文化部和山东省文化局组织17人的年画工作队,在东杨家埠召开山东省年画工作会议,潍坊、青岛、济南、徐州等地年画艺人,年画业代表及政府代表共41人参加。会议就年画改革问题进行了讨论,正式建立了“杨家埠年画改进委员会”。同年,组织年画生产互助组16个,印刷新年画40万张。
1953年至1958年,山东省文化局、山东省文联多次组织美术专家、学者和年画工作队到杨家埠调查研究,进行年画改革、创新活动,对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63年建立“杨家埠木版年画社”,后因开展“文化大革命”,年画生产停止,年画资料、原版大部被毁。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文化部艺术处负责人华君武提出“要恢复潍坊民间木版年画”,并建议组织创作晋京展出。
1977年7月,省文化局派专家到潍坊举办年画学习班。同年12月,山东省文化局组成山东潍坊年画晋京展出小组。
1978年2月4日至26日,年画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展出作品126件(157幅),其中,昌潍地区的作品74件(97幅)。文化部长黄镇亲临审查,中国美术家协会华君武、文艺理论家王朝闻以及臧克家等观看了展出,并给予很高评价。文化部还邀请了44个国家的驻华大使、代办、公使、参赞100多人参观了展览。《美术》杂志社、中国美术馆分别邀请在京的年画工作者、美术家、美术理论家和报刊记者进行座谈。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都为此发表了消息、评论和作品。《美术》杂志专刊介绍了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山东潍坊年画》。在京展出结束后,又去四川、上海、浙江、南京进行巡回展出。最后,27件年画作品被文化部对外展览公司选作出国展品。
1978年恢复“杨家埠木版年画社”。年画社对年画进行挖掘、整理和恢复工作,并采取办学习班和以老带新的办法,培养画、刻、印、裱等人才,当年印刷年画70万张。
1979年,“杨家埠木版年画社”改为“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1980年1月30日至4月10日,举办天津杨柳青、潍县杨家埠、苏州桃花坞三地木版年画联展。 联展以三地新作品为主,另有部分历史资料,共185件。其中山东新作品51件。 历史资料14件。 4月7日至10日,在苏州召开年画学术讨论会。《人民日报》、《中国青年》、《美术》杂志发表了画刊和消息。
1985年,研究所搜集画样280多种,原版200余套,编辑了《杨家埠年画原版资料选》、《年画缩样》第一、二集及合装成册的全色版线装本和线版线装本,销往日本、美国、法国、荷兰、瑞典等国共16万套。1979年至1985年,到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考察参观的日本、美国、法国、丹麦、瑞典、澳大利亚、奥地利、印尼以及非洲国家的友人30多批,百余人,港澳地区的“高山民艺”、“蔡和平有限公司”每年两次来杨家埠大批定货。
1990年,潍坊市文联、山东《美术》出版社、四川省群众艺术馆、成都市群众艺术馆、四川《美术》出版社、成都市年画研究会联合举办“山东潍坊、四川绵竹年画联展” ,5月,在成都市开幕,并举行了一系列学术交流和考察观摩活动。7月,迁往潍坊市展出。展出期间,四川省年画艺术代表团在潍坊与同行举行了多项学术交流,并参观考察了杨家埠年画产地。
2002年,具有200年历史的"同顺德"画店的正宗传人、76岁的年画民间艺人杨洛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杨洛书18岁即开始木版画创作,其《水浒传》、《帝王图》、《西游记》等无不构图奇妙,雕刻精细,栩栩如生,且乡土气息浓郁,深受人们喜爱。如今,一个只有310户、1150口人的小村庄杨家埠,年制作的木版年画却达2000余万幅,远销全国各地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山东潍坊千里民俗旅游线上,杨家埠成了重要一站。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到100多套年画佳品,可目睹自明代以来的各种各样的年画制作工具、原版,还可现场观看充满神秘色彩的年画制作工艺。
但是,杨家埠木版年画也有可忧之处。一是年画题材缺乏新意,二是人才匮乏,现在除几位在世的老艺人,能系统并真正掌握木版年画技艺和精髓的接班人,几乎没有,而这将直接影响今后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发展和生存。因此,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应尽快启动,为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保护和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山东省潍坊市的杨洛书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传统的杨家埠木版年画创作,多为艺人自画、自刻、自印,形式有小横披、方贡笺、福子灯、花瓶及各种神像等。清乾隆、嘉庆年间,创作有《男十忙》、《女十忙》等反映当时生产劳动的年画作品。清同治到光绪年间,出现了反映政治、风俗、讽刺、幽默、故事、戏曲、花鸟等方面的题材,如《义和团》、《炮打日本鬼》,庙会风俗画《四月十八》、《瞎老婆踏了豆腐担子》、《打婆婆变驴》和《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封神演义》,以及《天下地理图》、《天下帝王图》、《四岳图》等作品。这时,年画体裁繁多,一户农家院落从大门到炕头,从粮囤到牛棚,都有特定内容和形式的年画供张贴。
清咸丰年间,天津杨柳青半印半画年画传入,逐步与杨家埠年画相融合,拓展了杨家埠年画的创作风格,丰富了内容,增加了品种,成为杨家埠木版年画创作的组成部分。
1862年至1908年(清同治初年至光绪末年),为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极盛时期。西杨家埠画店已达100多家,附近十几个村庄也兴办了画店,生产各种年画200多种,每年来往于西杨家埠的画商小贩多达5000人左右,产品除销往山东各地外,还远销江苏、安徽、山西、河南、东北等地,有的画店还到外地开庄卖画。此间,出现了专业性经营的画店,如专供东北销售的大门神画店“东大顺”被称为关东庄,有专管戏曲年画的西路庄和专印“横披”、“洋条子”、“灶马”的胶州庄等。
民国初年,西杨家埠画店160余家。1922年后,石印年画和月份牌年画兴起,杨家埠木版年画销量顿减。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多次到杨家埠烧杀抢掠,集市被封,百余家画店停业。到解放前夕,杨家埠木版年画已被破坏殆尽。
1951年11月,山东省年画工作队,为贯彻中央文化部、国家出版总署关于加强年画工作的指示进驻杨家埠,举办新旧年画展览,与艺人共同创作歌颂新中国和土改运动的新年画,帮助恢复印刷生产,并成立杨家埠年画改进筹备委员会。
1952年10月,华东文化部和山东省文化局组织17人的年画工作队,在东杨家埠召开山东省年画工作会议,潍坊、青岛、济南、徐州等地年画艺人,年画业代表及政府代表共41人参加。会议就年画改革问题进行了讨论,正式建立了“杨家埠年画改进委员会”。同年,组织年画生产互助组16个,印刷新年画40万张。
1953年至1958年,山东省文化局、山东省文联多次组织美术专家、学者和年画工作队到杨家埠调查研究,进行年画改革、创新活动,对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63年建立“杨家埠木版年画社”,后因开展“文化大革命”,年画生产停止,年画资料、原版大部被毁。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文化部艺术处负责人华君武提出“要恢复潍坊民间木版年画”,并建议组织创作晋京展出。
1977年7月,省文化局派专家到潍坊举办年画学习班。同年12月,山东省文化局组成山东潍坊年画晋京展出小组。
1978年2月4日至26日,年画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展出作品126件(157幅),其中,昌潍地区的作品74件(97幅)。文化部长黄镇亲临审查,中国美术家协会华君武、文艺理论家王朝闻以及臧克家等观看了展出,并给予很高评价。文化部还邀请了44个国家的驻华大使、代办、公使、参赞100多人参观了展览。《美术》杂志社、中国美术馆分别邀请在京的年画工作者、美术家、美术理论家和报刊记者进行座谈。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都为此发表了消息、评论和作品。《美术》杂志专刊介绍了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山东潍坊年画》。在京展出结束后,又去四川、上海、浙江、南京进行巡回展出。最后,27件年画作品被文化部对外展览公司选作出国展品。
1978年恢复“杨家埠木版年画社”。年画社对年画进行挖掘、整理和恢复工作,并采取办学习班和以老带新的办法,培养画、刻、印、裱等人才,当年印刷年画70万张。
1979年,“杨家埠木版年画社”改为“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1980年1月30日至4月10日,举办天津杨柳青、潍县杨家埠、苏州桃花坞三地木版年画联展。 联展以三地新作品为主,另有部分历史资料,共185件。其中山东新作品51件。 历史资料14件。 4月7日至10日,在苏州召开年画学术讨论会。《人民日报》、《中国青年》、《美术》杂志发表了画刊和消息。
1985年,研究所搜集画样280多种,原版200余套,编辑了《杨家埠年画原版资料选》、《年画缩样》第一、二集及合装成册的全色版线装本和线版线装本,销往日本、美国、法国、荷兰、瑞典等国共16万套。1979年至1985年,到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考察参观的日本、美国、法国、丹麦、瑞典、澳大利亚、奥地利、印尼以及非洲国家的友人30多批,百余人,港澳地区的“高山民艺”、“蔡和平有限公司”每年两次来杨家埠大批定货。
1990年,潍坊市文联、山东《美术》出版社、四川省群众艺术馆、成都市群众艺术馆、四川《美术》出版社、成都市年画研究会联合举办“山东潍坊、四川绵竹年画联展” ,5月,在成都市开幕,并举行了一系列学术交流和考察观摩活动。7月,迁往潍坊市展出。展出期间,四川省年画艺术代表团在潍坊与同行举行了多项学术交流,并参观考察了杨家埠年画产地。
2002年,具有200年历史的"同顺德"画店的正宗传人、76岁的年画民间艺人杨洛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杨洛书18岁即开始木版画创作,其《水浒传》、《帝王图》、《西游记》等无不构图奇妙,雕刻精细,栩栩如生,且乡土气息浓郁,深受人们喜爱。如今,一个只有310户、1150口人的小村庄杨家埠,年制作的木版年画却达2000余万幅,远销全国各地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山东潍坊千里民俗旅游线上,杨家埠成了重要一站。在这里,人们可以欣赏到100多套年画佳品,可目睹自明代以来的各种各样的年画制作工具、原版,还可现场观看充满神秘色彩的年画制作工艺。
但是,杨家埠木版年画也有可忧之处。一是年画题材缺乏新意,二是人才匮乏,现在除几位在世的老艺人,能系统并真正掌握木版年画技艺和精髓的接班人,几乎没有,而这将直接影响今后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发展和生存。因此,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应尽快启动,为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保护和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山东省潍坊市的杨洛书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云峰
责任编辑:王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