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笏园:中国北方园林袖珍式建筑

2013年12月14日 16:27作者:来源:大众网

始建于明代,原是明朝嘉靖年间刑部郎中胡邦佐的故宅。后于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被潍县首富丁善宝以重金购得,被称作“丁家花园”。十笏园位于山东潍坊市胡家牌坊街中段,坐北向南,青砖灰瓦,主体是砖木结构,总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因占地较小,喻若十个板笏之大而得其名。

  十笏园是中国北方园林袖珍式建筑。始建于明代,原是明朝嘉靖年间刑部郎中胡邦佐的故宅。后于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被潍县首富丁善宝以重金购得,被称作“丁家花园”。十笏园位于山东潍坊市胡家牌坊街中段,坐北向南,青砖灰瓦,主体是砖木结构,总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因占地较小,喻若十个板笏之大而得其名。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鲁东明珠”之称。

  十笏园原是明朝嘉靖年间刑部郎中胡邦佐的故宅,清代陈兆鸾(清顺治年间任彰德知府)、郭熊飞(清道光年间任直隶布政吏)曾先后在此住过。后于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被潍县首富丁善宝以重金购作私邸,修葺了北部三间旧楼,题名砚香楼,开挖水池,堆叠假山,始成私人花园。十笏园是整个丁宅建筑群落的一部分,该建筑群落除“文革”中被毁的后花园外,现存的建筑面积一万零四百平方米,古建筑房屋200余间,其中仅十笏园中的大小建筑就多达34处。

  十笏园既是一处著名的古代园林她吸纳了南北园林建筑的精髓,在此基础上又有独到的发展,如今,又是潍坊市文物陈列馆所,曾经是潍坊市博物馆原馆址所在地,异彩纷呈的文物分批轮流陈列,向观众开放,使这座名园更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十笏园,又名丁家花园,位于山东潍坊市胡家牌坊街,面积2000平方米。地处山东平原的潍坊在清代是一个商业活动频繁的地方。这里曾经有十六座古园。 十笏园在清光绪年间建成的十笏园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座,也是仅存的一座。由于潍坊处于南方和北方的交界地,故园林的风格也显出南方和北方两种风格。这里的商人、文人既可南下苏杭,也可北上京都。两处各具的优点长处在这个宅园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怪不得,当年康有为在园中居住三个晚上后写了《十笏园留题》:“峻岭寒松荫薜萝,芳池水石立红荷。我来山下凡三宿,毕至群贤主客多。”园中不仅松萝荫深,而且池清亭秀。高朋满座,文士竞骚,给这个私家园林更增添了文人气氛。

  园主名丁善宝,字黻臣,号六斋,在咸丰年间因输巨款而捐得举人和内阁中书之衔。他作为潍坊四大豪绅之一,能诗能文,还著有《耕云囊霞》等文集。他游历了大江南北,并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购得明代刑部郎中胡邦依的故居,在改建的时候辟一区宅园,这个小如笏板的园林,按园主说园太小只“十个笏板”大,故名十笏园。当时,他延请了他的文友蒯菊畦、刘子秀、于敬斋三人设计,造园只有8个月就竣工。一时名家汇集,歌咏觞事不断,安邱的王端麟有《沁园春》一词赞曰:“三弓隙地拓开尽,子久云林费剪裁。有方塘半亩,镜湖潋滟,奇峰十笏,灵壁崔嵬,曲榭留云,清泉戛至,野草闲花自栽。萧闲甚,是看山已足,五岳归来。”平度的白永修有《十笏园题句》道曰:“赤栏桥畔水亭西,亭下微风飏钓丝。荷叶染衣花照眼,令人错认铁公祠。”

  十笏园西接郭家巷,东、北是宅院。全区分三跨。东西都是较为疏朗的园林式庭院。中跨是纯园林。三跨并行,中跨辟园,呈现前园式,与江南园林的后院式、别院式还是有所差别的。

  中区水池占了三分之一的面积,是园林的戏剧中心。把四照亭置于园池的中心部位,这是大园水景的处理手法,如拙政园的中岛,但在小园中都是沿边近水布局建筑,如退思园的闹红一舸、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狮子林的荷花厅等。四照亭,四面都是三开间,当心间大,稍间小,呈南北狭,东西窄平面,屋顶三重檐,檐檐相叠。名为亭,其实是榭,四面设美人靠,任人凭望。所谓四照,即四面可观。东观山亭,西观曲廊,北赏砚香层楼,南眺十笏草堂。亭西侧为入口,题额云涛,题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十笏园连接四照亭的是西北角的九曲桥。但是虽用桥,却不似江南园林的平桥,桥面平而曲,构造立墩起拱。桥分三拱,弯曲成半圆形,平面形式较为怪异,不似江南园林的灵活轻盈。据说,在四照亭的东北部也有一桥连接舫稳如舟。

  池东假山是一佳处。全山用湖石堆成。这里的堆山湖石较为圆润。在乳白圆润中透出玲珑之气。有时几个巨石层摞如云南石林。磴道徜徉其间,直达5米之高的北部峰顶。山势北高南低。北峰有蔚秀一亭,南岭有聊避风雨亭一座。南北两亭随山体皆依东墙。西俯东望皆是景,南来北往全为太湖石。园外之程符山和孤山历历在目。石山沿壁而叠,似成壁山,由此可省石材。

  池之东北有船舫一座,因三面着陆,一面临水,故云:稳如舟。舫东、北、南三面与东山余脉相接,北出门可寻道登山,西凭栏可临水观鱼。

  池之东南角,有一亭三面临水,曰:漪岚亭。漪为水波动荡,岚为山水雾气。表明亭揽东山之灵,凌西水之韵。左思有赋《吴都赋》:“雕啄蔓藻,刷荡漪澜。”王维有诗《送方尊师归嵩山》:“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彩翠忽成岚。”此亭攒尖,脊成盔顶式,五面围栏,绿柱红枋,形态小巧,不过太小,令人想到怡园的螺髻亭。亭边立一玲珑湖石,上题“十笏园”三字,此石形态娇好,上中下三孔并列。南岸硬地为过道和平台,岸边叠石,平台左右各立一个石笋,如旗杆,北方特征明显。南面为十笏草堂,堂三间,砖砌,硬山顶,十分简朴。

  池西南角,有一亭名:小沧浪。它美与拙政园的小沧浪、沧浪亭一样是源于《孟子·离娄上》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亭平面方形,红柱不经斧斫,木瘤可见,屋顶为草顶,攒尖式,亭内置一圆石几,以四围栏杆为座,甚是简朴。

  漪岚亭池西是游廊。游廊以直为主,成为西跨院的东廊。廊东面开敞,设美人靠椅。廊西面封闭,砌墙开漏窗。一面尽临湖光山色,一面隐约院中竹木。一实一虚,一开一闭,显然也是江南园林的做法。廊在北端东折北走,成曲廊,一角入水,断栏设阶,下与桥通。

  池北为龙墙,中间开八角洞门,门顶硬山檐压顶,门与墙为青砖砌成,满墙拼砖漏窗图案。正对门口立一太湖石,作为对景,此院全为开敞硬地,为北方式院落。春雨楼二层,一层出披屋檐廊,开方窗,二层粉墙开圆窗,屋顶用三重叠檐。

  院内正中砚香楼表明它的书房性质,二层,砖砌,屋顶为硬山,上楼可南望湖亭。西厢春雨楼前与廊接,二层东南开窗,可揽园中胜概。院东另成跨院,院墙为龙墙,粉墙青瓦,漏窗圆门,上题园胜和紫气东来。入东院,北面为玻璃花暖房,院中有曲池一口,内植莲花,环池叠石,杂以草本箬竹,有江南园林的味道。

  水池西面曲廊上开圆洞门,入门为西院,主堂在北,名深柳读书堂,原为主人客厅,左静如山房,右秋声馆,院落冬青植篱分出整齐庭院,南门处于墙角植紫藤,上架花架,廊墙边植竹一丛,立湖石几个。穿堂入后院可见碑刻及其它文物琳琅满目,如春秋战国时的青铜兵器,明清陶瓷、金石印章、韩愈的草书和郑板桥的书画等。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云峰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