斟鄩故国考
斟鄩故国遗址位于潍坊市奎文区清池街办治浑村西南,现无遗存。据民国二十年《潍县志稿·金石志》记载,在潍县东乡曾出土周代斟,其鼎文曰:“甚(注:著名金石学家陈介祺曰“甚即斟”)减聿作父丁尊彝。”
斟鄩故国遗址位于潍坊市奎文区清池街办治浑村西南,现无遗存。据民国二十年《潍县志稿·金石志》记载,在潍县东乡曾出土周代斟,其鼎文曰:“甚(注:著名金石学家陈介祺曰“甚即斟”)减聿作父丁尊彝。”
《左传》中《吴许越成》曰:“伍员曰:不可。臣闻之:‘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昔有过(古国名)浇杀斟灌(国名,今寿光境内)以伐斟鄩,灭夏后相,后缗(读音min二声,人名)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古国名),生少康焉。”。
据《潍县志稿·疆域志》载:“溯自大禹治水,潍淄其道,厥后潍西平原始建四国,曰斟鄩、曰斟灌、曰三寿、曰寒。除斟灌在今寿光市东边境外,其余三国均在潍县境内。”
《续山东考古录》载,春秋襄公四年《左传》魏绛曰:“寒浞命子浇帅师伐斟鄩。”杜注:“北海平寿县东南有斟亭。”又应劭注:汉初曰“斟鄩,禹后,今平寿亭是”。《水经注》京相曰:“故斟鄩国,禹后,西北去灌亭九十里。”灌亭即斟灌,斟灌东南去今潍城60里,又潍城东南去治浑街25里,二斟相距90里,与此说甚相符。《潍县志稿·疆域志》中列《水经注》云斟在溉水(今虞河)东,治浑亦在水(今虞河)动,亦与《水经注》合。
又《潍县志稿·疆域志》称“《通志》云,斟鄩去斟亭七里,则其址当在辛冬附近。”
《汉书》注臣瓒云:“斟鄩在河南,盖后迁北海也。”《续山东考古录》称:“斟鄩即汉斟县无疑,东近潍水其明证矣。”
另一说,斟鄩在潍河岸边穆村丁村一带。据《山东考古录》之《竹书记年》曰:“帝相二十七年(约公元前2120年),浇伐斟鄩,大战于潍,覆其舟灭之。”又《太平寰宇记》称“杜注,北海平寿县东南有斟亭也......其亭在州(今潍城)东南五十里,此亭近斟,故曰斟亭。”由此《潍县乡土志》云:“以里数计之:斟鄩当在治所东南方五十里,永丰乡丁曹社其地也。”据考证,潍水在今山东境内,它只能在山东潍坊市。再说,北魏的郦道元,在他的《水经注》里也是这样认为的。
又据今人王献唐《山东古国考》:“但就地里言之,《左传》杜注:寿光东南有灌亭,平寿东南有斟亭。”平寿即今潍县,潍县之斟亭,《水经注》“京相曰:故斟鄩国,禹后。今县治东南五十里有斟城。汉于县东置斟县。”西汉置县,称斟县,治所于此,称斟城。据调查,其地有左清龙河、右白虎河、前朱雀河、后玄武河之传说。西汉末年王莽篡政后,将古国皆立亭,故斟城又改称“斟亭”。
《山东考古录》之《竹书纪年》曰:“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这个“斟鄩”就应为都邑名,我们认为它在河南偃师县西南。《史记·夏本纪》记载:“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出自同书的《孙子吴起列传》也记载:“夏桀之居,左河、济,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我们认为斟鄩都邑应在河南偃师县西南,是因为在此地发现了二里头遗址。它位于距伊河与洛河交汇处不远的台地上,这不仅符合《夏本纪》、《孙子吴起列传》所描述的地理环境,同时也与《国语.周语》记载的“伊洛竭而夏亡”的地理位置相吻合。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斟鄩故国遗址应在今奎文区清池街办治浑街村西南处。我们认为,太康、仲康先建都斟鄩(今河南偃师县西南),而后,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于是仲康把他的儿子派到治浑建立了北方国。由于他是从斟鄩过来的,后来,世人称在潍坊东南建立的国家称为斟鄩故国。这是我们一家之言,待考证。
责任编辑:王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