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一名的由来
“潍坊”之名,是1948年4月27日解放了潍城,建立了潍坊特别市而得名的。“老潍县”号称“东莱首邑”、“北海名区”,过去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素有“二百支红炉,三千铜铁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之称。
“潍坊”之名,是1948年4月27日解放了潍城,建立了潍坊特别市而得名的。取潍城和坊子的首字组成了新的地名,它标志着潍坊的新生。
潍坊在历史上行政区划和建置多变。解放前这里是第八行政督察区,是老潍县;解放以后,这里是潍坊特别市、潍坊市和新潍县。现将地、县两级的历史沿革分别说一下。
先说地专级的行政区划和建置。
秦,这里分属齐郡和胶东郡。
西汉,置北海郡。
东汉,改为北海国。一直到魏、晋、南北朝。
隋、唐、宋、金、元时期叫潍州。潍州是公元596年(隋开皇十六年)置,607年(隋大兴三年)废;619年(唐武德二年)复置,625年又废;965年(宋乾德三年)又置,金元两代因之,明洪武十年废,共781年。
明、清,这里属莱州府。
1925年设莱胶道,驻潍城。
抗日战争时期,叫莱潍道,驻潍城。
1945年置第八行政督察区,驻潍城,一直到潍城解放。
解放后,1948年4月29日建立潍坊特别市,隶属山东省。1949年6月,改为潍坊市,隶属不变。
1948年6月,昌潍专区在昌乐成立。1948年12月,省直辖之益都县划归昌潍专区。1949年7月,专区机关迁往益都。1950年5月潍坊市撤销,所辖区域改为潍县,属昌潍专区。专区机关迁来潍城。1967年3月13日,昌潍专区改为昌潍地区。1981年7月,昌潍地区改为潍坊地区。1983年10月,撤销昌潍地区,改为地级潍坊市。
再说县级的政区和建置。
西汉,这里设平寿、斟、桑犊,乐都4县。
东汉,置平寿县,一直到南北朝。
隋唐,这里设下密、潍水、胶东、北海4个县。
公元556年(北齐天保七年)废平寿,并入下密,一直到唐朝。下密又分东、西。东是在潍城东南,西是在潍城西关,共351年。“密”是指密水,密水即潍河。因地处密水下游,所以叫下密县。
公元586年开始置潍水县,607年改下密为北海,改潍水为下密。619年又复置潍水,907年废,共311年。
宋、金、元时期都叫北海县。
1368年(明洪武元年)废北海并入潍州。1377年(明洪武十年)降潍州为潍县。潍县之名从此一直沿用下来,直到1984年改为潍城、寒亭、坊子区,潍县之名叫了507年。
潍城地处白浪河中游,白浪河从城中心穿过。河西为城里,因地形像龟,所以过去又叫龟城。河东,即东关,地形像蛇,所以过去叫蛇城,合起来叫龟蛇城,“龟蛇”镇“白浪”。龟蛇又是方位的玄武,代表北,之前这里叫北海。元朝一个叫谭处端的道士写了个龟蛇碑,原在玉清宫,后移到博物馆。不管字形还是笔力都超凡脱俗,既像龟卧,又像蛇行,轰动一时,连东北人都想索取龟蛇碑的拓片。有一年潍城闯关东的人带着龟蛇的拓片过渤海遇到风浪,其他的船翻人亡,唯有带着龟蛇碑拓片的那只船顺利到达,迷信说法是龟蛇显灵。
“老潍县”号称“东莱首邑”、“北海名区”,过去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素有“二百支红炉,三千铜铁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之称。清乾隆年间郑板桥知潍县写诗云:
三更灯火不曾收,
玉脍金齑满市楼。
云外清歌花外笛,
潍州原是小苏州。
潍县的“潍”字,潍水县的“潍”字,下密县的“密”字,昌潍的“潍”字,潍坊的“潍”字都是指潍河,是因潍河而得名。1985年编写《潍坊市志》在记述潍河的发源上发生争执,我亲自到莒县考查潍河的发源。原来潍河发源于莒县西北的箕山和屋山,旧志没有标点符号,写成“箕屋山”,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一座山,其实是两座山,两个源头,到了莒县东库山水库合二为一,向东流到了五莲夼墙水库,再向北流到了峡山水库,再向北经昌邑入渤海莱州湾。潍河干流总长246公里,流经面积6493.2平方公里,在本市流域面积6319.5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36.5%。过去多水灾,群众称“淮河”(淮字与潍字通,与坏字同音)。1958年修了峡山水库,变害为利,兴利库容5.01亿立方米。具有防洪、灌溉、发电、水产养殖、城市及工业用水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1978年搞潍河流域治理我参加来,整平了地面,扩大了灌溉面积。近30年来,狠抓了农田基本建设,使潍河流域变成了高产稳产田。粮食及经济作物产量产值均占全市的三分之一以上。潍坊的工业用水和城市的饮水基本靠峡山水库的水。潍河是潍坊的母亲河。
责任编辑:王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