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琢民间故事的胶东“面磕子”

2013年12月22日 14:50作者:来源:大众网综合

还记得《红楼梦》里宝玉挨打后要喝小荷叶莲蓬汤的章节吗?“薛姨妈先接过来瞧时,原来是个小匣子,里面装着四付明光烁亮银模子,都有一尺多长,一寸见方。上面精雕细刻着栗子大小,也有菊花的,也有梅花的,也有莲蓬的,也有菱角的……”里面说的模子,就是这里的文章主角———面磕子。在烟台市近日公布的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上,莱阳的胶东面磕子习俗榜上有名。它是胶东地区历史最悠久、持续性最强的一种古老而又不断出新的面食文化民俗事像。下面让我们走进胶东面磕子的世界,解读它的文化基因。

        

  还记得《红楼梦》里宝玉挨打后要喝小荷叶莲蓬汤的章节吗?“薛姨妈先接过来瞧时,原来是个小匣子,里面装着四付明光烁亮银模子,都有一尺多长,一寸见方。上面精雕细刻着栗子大小,也有菊花的,也有梅花的,也有莲蓬的,也有菱角的……”里面说的模子,就是这里的文章主角———面磕子。在烟台市近日公布的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上,莱阳的胶东面磕子习俗榜上有名。它是胶东地区历史最悠久、持续性最强的一种古老而又不断出新的面食文化民俗事像。下面让我们走进胶东面磕子的世界,解读它的文化基因。 

  【历史】胶东面磕子的前世今生

  面磕子,是面食印模文化大家庭中的一员。我国早在唐朝就有面食印模的资料。据专家考证:“早期民间的原始磕子(古代也称为“范”),是工匠用泥土雕后通过民窑烧出来的,是黑灰色土陶制品。”胶东的烧饼磕子最有代表性,现在看这些民间用的面磕子,除实用之外还可以发展成为一种极有特色的收藏品。莱阳市民王励均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面磕子爱好者,自1990年至今已收藏上万把。在他的收藏中,有体现战争年代,军民之间饱满激情的“抗美援朝”面磕子,也有寓意吉祥、象征生活富足的“年年有余”面磕子。王励均说:“从这些收藏中,我感受到了不同年代的文化,对我平时的创作也有很大的帮助。有一把‘瑞兽’面磕子,从其精美的刻工和对麒麟的大胆夸张上,可以看出雕刻者别具匠心,大胆变形,不禁让我联想到了毕加索的画作。这把面磕子上的图案,既有东方文化,又结合了部分西方文化,真是妙不可言。”

  【工艺】胶东面磕子讲究就地取材

  在胶东,在当地百姓把面磕子都称作“卡子”(读音),分为火烧磕子、月饼磕子、巧果磕子、糕点磕子、吉庆民俗磕子等等。岁时节令,祈福延寿、嫁娶生子、喜庆节日都要做“磕饽饽”,要用到模具“面磕子”,这种专用模子雕刻出来的,花纹图案有莲蓬、鱼、桃、蝉、狮、猴等各种造型,使用时把和好的白面放入刻有花纹图案的磕子里面,磕出来,然后上锅蒸,有的烙烤,也有的油炸等,最后用胭脂品色点染而成。用磕子制作出来的面食,不但美观生动,而且香甜可口。面磕子的材质大有不同。石制面磕子取材于莱阳、莱州、栖霞产的滑石。泥制面磕子大都以莱阳、龙口、栖霞一带的红、黑、青、黄颜色的陶土烧制为主。木制面磕子质地细腻,紧实耐久,凿刻起来有很好的韧性。材料成为艺术语言是胶东面磕子注重的一种倾向。元、明、清时期的面磕子无论使用何种材料,在材质上,色泽上,形状上都能因材施艺,显瑜掩瑕。这种原始形态,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内涵】不同节日选择不同磕子

  胶东人做面食具有较强的艺术性,用上俗称“磕子”的模具,做出来的面食近似于浮雕艺术。面磕子图案多样,有的图案小巧玲珑,取材吉祥如意,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盼望;有的图案生动形象,取材历史事件,展现了时代的变迁。

  不同节日,选择不同题材的印模,所以“磕子”的种类很多,常在一块长约40厘米的木板上刻3枚至5枚模纹,形成一套。比如,莲子模,用于结婚、寿诞、年节宴会,在这种宴会上常以莲子为食品,取连生贵子,多福多寿,莲开并蒂等吉祥寓意。巧花模,用于七夕节日,纪念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还有寿桃与火食模,这是比较普通的面食模,多取寿桃、石榴、佛手等外形。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石慧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