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神庙祭祀活动 福华夏大地

2013年12月19日 15:02作者:来源:大众网综合

在东海神庙祭祀,福华夏大地、祚九州之民,历来被认为是人间仙境,有“神窟仙宅”之说。尤其是秦始皇、汉武帝两位历史上非常有作为的皇帝,更是把这里看成神域仙乡,先后多次到此求神拜仙,留有“始皇游而忘返,武帝过以乐留”的千古佳话,更使东海神庙显名。

  在东海神庙祭祀,福华夏大地、祚九州之民,历来被认为是人间仙境,有“神窟仙宅”之说。尤其是秦始皇、汉武帝两位历史上非常有作为的皇帝,更是把这里看成神域仙乡,先后多次到此求神拜仙,留有“始皇游而忘返,武帝过以乐留”的千古佳话,更使东海神庙显名。

  在东海神庙里祭祀(6张)中国祭祀活动起源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系社会。分祭天地、社、祖、灶几种。在酒没有出现之前祭祀主要用水,称为玄酒,从商代的陶器和青铜器出土文物中以酒器为最多。《礼记·礼器》中的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表明商代举行宗庙祭祀活动礼仪已有等级制度。

  东海之神在四海中成了至高无上的神,东海神庙也就在全国成了至高至尊的“海神宫”了。随着海神地位的升迁,朝廷的祭海仪式有一次比一次隆重。明朝成化二十二年(1486)重修东海神庙之后,祭海仪式便有了定制。神前桌椅及器皿摆放都得按规矩来,连乐人演奏的曲调也由朝廷乐师提供。代天祭海者祭拜海神时,必须有文、武官员陪祭,以示对海神的尊重。明后期至清代,祭海仪式的规格一次比一次高,所有祭者对海神行“三拜九叩”之礼。自秦皇、汉武祭海,到清光绪十六年朝廷最后一次祭海,有文字记载的帝王祭海共有八十一次。有时皇帝不能亲临,也要派重臣持御书,伴銮驾代天致祭,视为皇帝亲临。

  东海神庙的祭祀,《莱州府志》进行了记载。 听海庙姜家村刘善基等老人回忆,沿海居民十分崇拜海龙王,把它当做海神。每年正月十八、四月初三、六月十三、十月初三都要进行拜祭。

  民间祭祀海神时,先选出德高望重的“祭官”,主祭人要先整衣冠、洗手后才能到海神香案前上香鞠躬,鞠躬作揖时年长者居中。男的要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女的要右手在前左手在后。主祭人恭读祭文,宣告海神为民众带来福祉,百姓感戴,并请求海神继续保佑,然后摆祭品,依礼致祭。祭品一般为当地土特产、寿桃石榴各种面食点心及时果等。祭品前有一张公案,上陈海神神位、印玺、文房四宝、签簿等物,最前面摆放着香炉、烛台和功德箱,供善男信女祭拜纳贡。祭祀活动中,酒要先奉献给海神享用,还要讲究“乌猪拱地,绵羊大颤”。挑选黑色公猪二口,黄土一包置放于大殿内,现在则置放在供桌上。相传若此刻海神高兴,乌猪一上供桌即会直奔黄土,用嘴去拱,此为“乌猪拱地”。若此刻海神不高兴,乌猪就会边拉边尿,这时,人们就要静候吉时。 “绵羊大颤”指当主祭跪告祭祀事毕,绵羊即会浑身发抖,意为海神领牲。 “摆祭”也成为祭祀海神仪式中老百姓最为关注的焦点,也是渔民、村民文化素质和村庄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旧时渔民无论贫富,家家户户均供奉海神。正月十二“树高照(也称篙招)挂神旗(寓为神灵在此、也有航标之意)”、正月十三天不亮到海庙请海神,正月十四供奉海神。有讲究的大户人家还要在家里布置“供台”,摆上各式供品,先拜天、再拜海神、后拜祖先,叩谢神明与祖先的护佑。神桌上还要供“神饭”、点蜡烧香、烧金纸 、燃爆竹,在街门挂起红灯笼。海上渔家要打着彩旗,抬着整猪,拿着祭祀用品,一路敲锣打鼓,吹吹打打,放着鞭炮前往海庙处进行祭祀。

  1937年后日军侵华抗战爆发,祭祀活动走向衰落。1946年秋解放战争初庙宇拆毁,庙祀终止,海神祭祀蜕变为沿海民间一年四次赶庙会,群众自发祭祀活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濒于消亡,1966年文化大革命后基本绝迹。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重视文化建设,也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近几年又重新自发组织起大规模的祭拜活动,一年胜似一年。东海神庙的民俗拜祭活动由永安路街道海庙姜家村新任党总支、村委会主办,沿海养殖户、社会各界代表、群众上万人参加,以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以东海神庙为核心,整合利用胶东丰富的群众文化元素及民间民俗文化资源,集游乐、民间工艺、美食、民俗拜祭等活动相结合,全面展示海庙民俗文化艺术、民俗文化。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琳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