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声:现代着名教育家、作家

2013年12月16日 14:26作者:来源:大众网综合

杨振声少时在家乡读书,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1918年与进步同学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杂志,任编辑部书记。1919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专攻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获博士学位。1924年回到祖国,投身于教育事业,历任武昌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清华大学教务长、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教授。

  杨振声(1890—1956),字今甫,亦作金甫,笔名希声,蓬莱市水城村人。现代着名教育家、作家。

  杨振声少时在家乡读书,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1918年与进步同学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杂志,任编辑部书记。1919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专攻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获博士学位。1924年回到祖国,投身于教育事业,历任武昌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清华大学教务长、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教授。1930年任青岛大学校长,任职期间,民主办学,广罗人才,结合中国的历史传统和实际情况,吸收国外先进经验,一时间学者名流云集,人才济济,灿若群星,迎来青岛大学第一个黄金时代。他不辞劳苦,亲自开设“小说作法”课。

  1933年,杨振声受教育部委托,主编《高小实验国语教科书》和《中学国文教科书》;同时与沈从文合作编辑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1938年任西南联合大学常务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中文系教授,后任西南联大叙永分校主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负责北京大学北迁筹备工作,并任教。同年与沈从文、冯至合作编辑《现代文录》,主编《经世日报·文艺周刊》。新中国成立后,杨振声仍于北京大学任教,兼任北京市文联创作部部长。1952年调任长春东北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国文学史教研室主任,当选为吉林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长春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长春分社委员。1956年,病逝于北京,终年66岁。临终,唯一的遗嘱是将其全部藏书(2379册)捐给长春东北人民大学图书馆。

  杨振声思想开明,热爱祖国,同情革命,始终保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与许德珩等同学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被捕入狱一周。“九·一八”事变,捐款数百元,支持学生南下请愿。担任青岛大学校长时,为维护教育独立,抵制国民党和军阀干预,于1932年辞去大学校长职务。1934年,杨振声受国民党委托,担任在英国举行的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主持人,当得知古物展出后将用来换取军火时,便立即辞去主持人职务。建国前夕,国民政府为其送去到台湾的飞机票,他毫不动摇,坚守岗位。

  杨振声不仅致力于教育事业,还创作了大量联系现实斗争的文学着述,有中、短篇小说20余部(篇)和散文、杂文、诗歌等50余篇(首)存世,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五·四”新文学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战斗传统,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鲁迅称他是一位“极要描写民间疾苦的作家”,将他的作品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流派“新潮派”小说代表作选入《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1957年,人民出版社出版其小说集《玉君》,收入小说12篇。1987年,人民出版社出版《杨振声选集》,收入他的各类文学作品56篇。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琳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