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艺

2013年12月23日 01:13作者:来源:大众网综合

    民间传统文艺节目多在春节、元宵节期间,由农民自发排演。全县每年组织民间文艺调演,1985年,窦家竹马参加惠民地区民间艺术汇演,获三等奖;1986年,高城窦家竹马、唐坊和店旱船组成代表队,参加惠民地区民间艺术比赛,获三等奖。各乡镇也组织有关村,举办民间艺术、传统戏曲等演出活动,鼓励、引导民间艺人创作新节目。至2004年,全县组织新创作节目汇演18次,器乐大赛13次。

    芯子  芯子多为大型台式,每台用30多人,制作时用木头或铁棍扎成架子,底部辅以各种造型,上立男女儿童各一,化妆成各种戏剧中的人物。以扎法奇、规模大为上乘。演出时人员众多,前簇后拥,场面非常壮观。经历代艺人加工,花样不断翻新。

 

 

 

芯 子 表 演

    竹马  相传一利津民间艺人途经窦家村借宿时所传。竹马制作,以竹蔑扎成马形,分为马头、马前身,外表饰以纸条或绒布,涂绘色彩,人居其中用绳子系在腰部作骑马状。马颈、马眼均可转动,形象逼真。也有扎制成牛、鹿、虎、鹤等形状。26人表演,分成若干队,按旗手的号令变换队形,有“四角楼”、“十字大串花”、“八卦连环阵”、“两路分兵”等八节不同阵势。表演者边跑边舞,锣鼓唢呐鞭炮助兴,场面热闹非凡。

    高跷  始于清光绪年间。高跷制作简单,用两根1米长左右的木棍,安上脚板,绑在腿上即可。表演,内容多取材于“唐僧取经”、“八仙过海”等故事,伴有“劈叉”、“翻跟头”、“扑蝴蝶”等动作。

 

 

 

    狮子舞  始于清代。各地均有排演。有“就地十八滚”、“窜方桌”、“踏跳板”、“大狮生小狮”等节目。

 

 

 

    旱船  始于清末。用竹条扎成船形,饰以花布,演员化妆成各种戏剧中人物,一人在船内似坐船,一人在船外作划桨状。两人一组,多组一队,表演者踏着锣鼓的节奏,翩翩起舞,呈现一派舞乐升平景象。

 

 

 

    龙灯  用竹条和布扎制而成,涂以颜色,内安蜡烛。一般两条龙灯对演,表演者30多人,轮番交换队形,上下钻动,边跑边舞,灯如流星,形似游龙,伴以锣鼓,场面热烈、壮观。

    花棍  分男女两队,化妆表演。男队手持花棍,女队手持花环或竹板,锣鼓伴奏,首领执红、绿小旗指挥,边歌边舞,并不断变换队形,或配以杂耍,形式活泼欢快。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解西伟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