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遗址:最早甲骨文出土地

2013年12月22日 23:55作者:来源:大众网综合

  中国的汉字文化古老而悠久,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是历史最长的象形文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随着考古学的飞速发展,我们已从地下出土的众多文物中发现了很多古代汉字的身影,在对它们产生时代与所含意义的推测中,我们对汉字文化又有了进一步的更为深刻而可信的了解。

  在田庄镇史家村西南出土的我国迄今为止最早的甲骨文,为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有力的物证。通过深入的考古发掘,我们可以想象的是在距今3000年左右的岳石文化时期,生活在此的先人们依靠高度的智慧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明。

  亲身参与史家遗址考古发掘过程的县王士禛纪念馆馆长许志光告诉记者,为配合基本建设工程,1995年冬季至1997年秋季,市、县两级文物部门对以田庄镇史家村为中心的文物遗迹进行了考古发掘,揭露面积近1400平方米,发现龙山文化、岳石文化、晚商时期的城墙、环壕和岳石文化木构架祭祀器物坑(水井)等重要遗迹,其中木构架器物坑内出土完整陶罐、壶等上百余件以及刻有5字(符号)的卜骨。

  1997年5月,来自国家、省、市的12位专家对史家遗址及出土文物进行现场评审和鉴定,认为该遗址中部沟壕壁为土台遗迹,遗留有加工痕迹,其使用年代自龙山文化至商代。“井”字型木构架祭祀坑为岳石文化晚期遗存,这种结构方式的祭祀遗迹,在我国尚属首次发现,对于研究和认识岳石文化的社会发展进程及东夷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建国后考古工作者对数千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清理,基本确定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发展序列,初步揭示了山东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面貌。然而,典型龙山文化的发展趋向仍是一个谜。直到1960年平度县大泽山岳石文化(约公元前1900年至前1600年)被发现,考古界提出岳石文化是龙山文化发展的观点后,这一发展趋向方见端倪。但仍有不少学者对此持有异议,桓台史家遗址的发掘整理,尤其是出土的诸多罕见的岳石文化遗物,更加进一步证明龙山、岳石、夏商文化发展序列的提出,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提供了来自齐鲁大地的物质佐证。

  史家遗址中的岳石文化祭祀坑底层出土的2件刻有文字的卜骨,形态较为原始,约在公元前15世纪以前,属岳石文化晚期,为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甲骨文,它比安阳殷墟甲骨文至少提前300多年。许志光告诉记者,史家遗址出土的2片岳石文化卜骨,均系羊肩胛骨,保持了羊肩胛骨的原貌,未有任何修整的痕迹,具有早期卜骨的特征。两片卜骨均已残破,大部分兆纹已失,仅留部分刻纹,刻文刻划较深,刀痕明显,残断处仍留有烧灼痕迹,既经烧灼,知是卜骨,上刻文字即可称为卜辞。

  通过这2片卜骨,我们可以还原一下当时的历史场景:在距今约3000年前,生活在此的部落为了祈求风调雨顺或者战争或者疾病,先把羊肩胛骨锯削整齐,然后在甲骨的背面钻出圆形的深窝和浅槽。然后由部落专司占卜的人向上苍祷告祈求的事情,随后用燃烧着的木枝,对深窝或槽侧烧灼,烧灼到一定程度,在甲骨的相应部位便显示出裂纹来。于是,占卜者根据裂纹的长短、粗细、曲直、隐显,来判断事情的吉凶、成败。占卜后,便用刀子把占卜的内容和结果刻在卜兆的近处,这就是卜辞。刻有卜辞的甲骨被当做档案资料妥善收藏在窖穴中,遂得流传于后世。

  虽然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甲骨文,但目前仍未得到准确、详细的解释。3000多年前,华夏先民在龟甲、兽骨上刻下了最初的文字,正是这些文字记录了中华文明的重要历程。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解西伟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