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台:“陈何一家”的由来

2013年12月20日 00:20作者:来源:大众网综合

    在桓台县陈庄一带,有“陈何一家”之说。何为“陈何一家”?此前虽有所闻见,其中原委却并不知晓。在清朝康熙年间,桓台曾出现过一位进士何世璂,据传曾任清朝雍正帝师,族谱与年谱均未见载。官拜直隶总督、礼部尚书,为一代诗宗王渔洋之门人。蒋寅先生著《王渔洋事迹征略》547页载:“康熙四十八年己丑,七十六岁……五月,门人缪沅、蒋仁锡、何世璂同榜中进士。”这位何世璂就是桓台陈何氏族人。近读民国《新城县志》、《桓台陈何世谱》、《何世璂年谱》、《再版〈何端简公文集〉序》,与部分桓台陈何氏族人座谈,查阅相关文献,了解了一些陈何氏族人的事迹,对“陈何一家”的由来进行了深入考究。 

    所谓“陈何一家”,一致的解释是,桓台陈庄陈氏家族的第五世族人中有一位英年早逝,留下幼小的三个孩子随母何氏归外祖家抚养,于是,这三位幼小的六世族人遂由陈氏改姓何氏。而这位英年早逝的陈氏第五世族人具体是谁,相关资料中的记载与说法却出现了歧义。

    我们先看《陈何氏谱》的两篇序文。

    第一篇是《陈何世谱》创修者,十世孙何国鼎、何国桢同属名的《族谱原序》:

    陈何族谱,谱陈何氏之族也。陈氏出自直隶枣强县,洪武初徙居于山东济南之新城。新城之有陈氏,自枣强始,而谱不及枣强陈氏者,亲尽也。亲尽而胡为不及谱?为亲作也。谱为亲作,同为始祖之裔,而不及子真、子祥、子敬、子厚四祖之后者,何也?以先人失其传,不敢不阙也。抑又浑之以何氏者,何也?六世祖穉(稚)年失怙,从母何氏育于外祖之家,遂从何姓,迄今三百余年,陈何相参,识者不乏归一之议,奈相沿日久,而列于庠序者日众,非申文学宪以达于仪部未能遽复也。凡子得书而孙不得书,何也?以著代也。自吾之父,以至吾之高祖,业何事,娶某氏,享年几,某年卒,皆书,而他不书,何也?详吾之所自出也。自吾父以至吾之高祖,皆曰讳某,而他则遂名之,何也?尊吾之所自出也。谱为陈何作,而独吾之所自出得详与尊,何也?谱吾作也。(凡子得书,以下数条皆系旧谱规式,新谱更)(注:谱上此话字小,占正常文字一半)观吾之谱者,孝弟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夫情见于亲,亲见于服,服始于衰,而至于缌麻,而至于无服。无服则亲尽,亲尽则喜不庆,忧不吊。喜不庆忧不吊,则途人也。其相视如途人者,其初兄弟也,又其初则一人之身也。夫以一人之身分而至于途人,此吾谱之所以作也。盖分而至于途人者,势也,吾无如之何也。幸其未至于途人也,使之无至于忽忘焉,可矣。然则观吾之谱者,孝弟之心可以油然生矣。 

    康熙癸丑(十二年,1673年)  第十世孙  国鼎  沐手谨题 

    康熙壬戌(二十一年,1682年)  第十世孙  国祯  沐手谨述 

    这篇序言,说明了六个问题。第一,桓台陈氏是于明朝洪武初年从直隶枣强县迁来。第二,说明除作者何国鼎、何国桢的二世祖子山外,始祖尚有子真、子祥、子敬、子厚四个儿子,族谱未收入此四人后裔的原因是“以先人失其传,不敢不阙。第三,“陈何一家”的缘由是“六世祖穉(稚)年失怙,从母何氏育于外祖之家,遂从何姓”。第四,说明“识者不乏归一之议”而未能“归一”的原因是“相沿日久,而列于庠序者日众,非申文学宪以达于仪部未能遽复”。第五说明谱系记载“独吾之所自出得详与尊”的原因是“详吾之所自出”与“尊吾之所自出”。第六,说明创修族谱的目的是“使之无至于忽忘焉”。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陈何一家”缘起中的这个“六世祖”到底是谁?尽管何国鼎、何国桢并没有说明,按照正常的理解,以他们作者的身份,直言“六世祖稚年失怙”。把“六世祖”理解为他们的嫡传高祖,也是合情合理的。而且,其后他的嫡孙第十二世何世璂考中进士,最后官拜直隶总督、礼部尚书。由清朝著名学者、黟县俞正燮为何世璂纂写的《何端简公年谱》中亦称:“先世本姓陈,始祖讳古用,字淳一,明洪武初由直隶枣强迁居新城。好善乐施,孜孜如不及,人称尚义公。七传至九思,抚于舅氏,始从何姓。九思生永寿,永寿生坤,坤生国鼎,字中含,邑增广生,文行重乡党,是为公王父。配孙氏,是为公王母。国鼎生毓光,字仲韬,别字鲁斋,邑廪膳生,是为公父,元配李氏,同邑前壬午举人,两浙运副讳鸿雷女,是为公母。两世俱以公贵。”这段话似乎为这位“六世祖”就是陈霁提供了佐证。所不同的,是这里的“六世祖”变成了“七传至九思抚于舅氏,始从何姓”。为何会出现这个情况,如果单纯依靠这篇谱序,则是一个不易解释的问题了。 

    然而,一百多年后的乾隆五十年岁次乙巳(1785)六月,《陈何世谱》重修,十四世孙何殿飏所撰写的《新刻谱序》云: 

    从古无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支分派别,固源源而本本也。吾族世谱由来已久(谱上作“旧”),而世远年湮,族姓愈以繁衍,有不得不重订者,于是合族有修辑之约,刊版之举。侄维紱操管定式,增世系图书世谱格,详其叙次,或字某配某氏,及生平行谊宦绩之确有可据者,皆得书事。三年告竣,而梓工以兴。余检阅者再,始祖尚义公,陈姓传至六世,族祖讳存兄弟三人,幼失怙,育外祖家,因姓之而何氏序焉。嗣后七世祖共六十二人,而从何姓者几半。至八世吾祖讳永宁公亦从何姓,夫存祖何姓,从母氏也,固也。旁支众祖亦多何姓,何也?余生也晚,未及父老之传闻,实不敢妄为之解。要之陈姓从何姓,仍以陈为宗,陈从何,何宗陈,一而二,二而一矣。事不类于陶朱,亦不侔乎欧阳。虽千支万派,瓜瓞绵绵,一脉真传,识者因知陈何氏之源源而本本也。溯本穷源,详明昭著,因敬录附篇末,质诸后世疑之者。 

    时 

    乾隆伍拾年岁次乙巳(1785)六月之吉十四世孙  殿飏  沐手谨识 

    这篇序言至少说明三重意思,一是这次修谱“增世系图,书世谱格,详其叙次,或字某配某氏,及生平行谊宦绩之确有可据者,皆得书事”。二是明确提出“陈何一家”的由来是“族祖讳存兄弟三人,幼失怙,育外祖家,因姓之而何氏序焉”。三是提出“存祖何姓,从母氏也,固也。旁支众祖亦多何姓,何也”的疑问,和“要之陈姓从何姓,仍以陈为宗,陈从何,何宗陈,一而二,二而一矣。事不类于陶朱,亦不侔乎欧阳,虽千支万派,瓜瓞绵绵,一脉真传”的见解,似乎对“陈何一家”六世后“旁支众祖亦多何姓,何也”作出了一个解释 

    至此,“陈何一家”源于“六世祖”“稚年失怙”的说法出现了两个版本。在这篇《新刻谱序》中,十四世何殿飏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七世祖共六十二人,而从何姓者几半。至八世吾祖讳永宁公亦从何姓,夫存祖何姓,从母氏也,固也。旁支众祖亦多何姓,何也?”下文并未对此作出解释,只能用“要之陈姓从何姓,仍以陈为宗,陈从何,何宗陈,一而二,二而一矣。事不类于陶朱,亦不侔乎欧阳。虽千支万派,瓜瓞绵绵,一脉真传,识者因知陈何氏之源源而本本也”来解释了这个事实。  

    《陈何世谱》载,桓台陈庄陈何氏是明朝洪武初年从直隶枣强迁居新城的,始祖陈古用,二世祖兄弟五人,除子山外,尚有子真、子祥、子敬、子厚四人,因为“先人失其传”,《陈何世谱》所记只有陈子山一支。陈子山生“铎、鑑、貌、色、喜”五个儿子,他们组成了陈何氏第三代的成员。由此,陈何氏分成五大支。在陈氏第六世族人中,只有何存、何庆、何江三个何姓族人,而第七世六十二人中有二十八人从何姓。按照“陈姓传至六世,族祖讳存兄弟三人,幼失怙,育外祖家,因姓之而何氏序焉”的说法,七世中应该只有何存兄弟三人之后从何姓,但族谱上的记载并非如此,除此外的其他六世族人后代中从何姓者不乏其人。族谱无记载,其他史料查不到,那么,这些七世族人从姓何氏的缘由,就成为一个待解之迷。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解西伟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