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沂源县东里镇暖院村(古时属沂水县)有座张生庙,庙北与莺莺崮相邻,在当地流传着张生戏莺莺的故事。崔莺莺是大泉庄崔员外之女。暖院是个小村,和莺莺崮都在大泉庄附近。至今,大泉庄一带还延续着不唱《西厢记》这出戏的习俗,大泉庄的崔姓人家都承认是崔员外的后辈。
张生名珙,字君瑞,沂水县张庄河南人,在沂水城上学。这年进京赶考,路过暖院村,便遵照父嘱到暖院庙烧香。因张生之父与寺中长老是故交,张生进寺首先拜见长老。长老观侄子相貌出众,前程远大,大喜!遂挽留张生,安排在西厢房住下。然后,张生进庙烧香许愿,祈求佛祖保佑,金榜题名。
张生到庙中烧上香,叩头祷告完毕。刚要出门,迎面来了两女,一主一仆。张生定睛看那小姐,真乃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如同天仙下凡,顿时惊呆了!
两女是大泉庄崔员外家的小姐莺莺与丫鬟红娘。员外去世不久,为解思父之情,前几日,主仆二人村外踏青,遇上毛峪(现属东里镇,当年的饮马泉等遗迹尚存)的山大王。莺莺被大王看中,当场逼亲不成,就要抢亲。崔夫人托人说情,方得十天后名门正娶,争取时间想法解脱。现已过了三日,尚无解脱之计,主仆在家十分愁闷。红娘怕小姐憋出病来,便与小姐到暖院庙烧香许愿,解脱此难。大泉庄到暖院庙只有二里路,顺河而下,进庙烧香。莺莺也见张生眉清目秀,一表人才。又觑见张生两眼直勾勾地看她,羞得她拿手帕遮住半边脸。红娘在一边看得清楚,忍不住“咯咯”地笑出声来。这一笑,才惊醒了张生。张生只好退到庙外,躲在花墙之后。红娘陪小姐烧香磕头,许愿完毕,慢慢出门。
张生见小姐走近花墙,急忙吟诗。一直跟到出了寺庙大门,还在久久伫立凝思!
张生回到西厢房,躺在床上闷闷不乐。小和尚给他送茶送饭,他都吃不下。张生之父是长老的好友,长老一是疼爱侄子,二是怕对不起朋友,故对张生精心照顾,一连几日不见好转。后来,张生对长老吐露了真情。长老一听,喜出望外。一来两家门当户对,二来两家相距不远,长老有意成人之美。最后说道:“只是时限已近,明日毛峪的山大王就来娶莺莺。崔夫人早已密告四乡,谁要救得小女,中青年男子以身相许,老年拜为父母颐养天年……”未等长老说完,张生猛地从床上跃起道:“侄儿如能救得莺莺小姐若何?”
“侄儿如能救得小姐,婚事包在老衲身上。”张生的同学杨生考中武举,在沂水县府当师爷,他训练乡勇千名,保卫家乡百姓平安。张生要请杨武举来铲除毛峪山贼。马上修书一封,长老亲自送与崔夫人。明日即是迎亲之日,夫人正为此事犯愁,听长老一说,自然高兴万分,即刻派人飞马送信。长老说:“且慢!如能救得小姐,要小姐以身相许。这可是天赐良缘啊!”夫人救女心切,欣然答应。
这里与沂水县城相距百里。书信送到县衙,杨武举马上起兵,骑上快马,当夜包围了毛峪山寨。
大王正在布置新房准备迎亲,忽听喽罗来报,马上指挥迎敌。山寨不足百人,哪能敌得过数百军马!大王看敌不过,趁早投降。杨武举一问,喽罗多是当地百姓,让他们回家老实种田,养家糊口,众喽罗一齐跪拜谢恩!只将山大王一人绑了,带回县衙问罪。
次日,崔夫人大摆宴席,长老、杨武举、张生一同赴宴。莺莺女得救,崔夫人自然千恩万谢。席间,红娘陪莺莺小姐向诸位恩人以大礼相谢。同时杨武举祝贺张生大喜,问道:“何时喜期,来喝喜酒?”长老乘机也问:“贼兵已退,我方安泰。夫人打算如何?”崔夫人沉思半晌,才说:“还是叫他们兄妹相称吧!”张生听了,立即呆滞了!
长老也觉意外;杨武举当场拍桌大怒
道:“夫人这么不守信!要不是张弟写信要我派兵相救,今日莺莺小姐已是山寨夫人了!”崔夫人自然觉得理屈,但又有一事难以回复,说道:“不埋各位恩人,老爷在时已将小女许配其姑表兄郑恒了!”长老问:“小姐此难可曾告知表兄?”崔夫人道:“早给他送信去了,无有回音。”杨武举道:“既然许亲,小姐危难之时为何不来相救?!崔夫人如反悔,必遭诉讼!”崔夫人无奈道:“那就张生先去赶考,如得中功名,回来完婚;如不得中,莫怪老身无理了!”张生听得此言,立即下跪:“岳母在上,受小婿一拜!”此事暂时就这样了结。
张生次日起身,赴京应考,得中状元,回来完婚,皆大欢喜!
为了对此表示纪念,后人将暖院庙改称“张生庙”,将北邻秀丽的山峰称“莺莺崮”,使这对恋人永远相伴。张生戏莺莺的传说在这里祖辈流传,越传越远,成为人间美谈,
如今张生庙只剩断壁残垣,莺莺崮更加秀丽、妖娆。[口述:杨发祺。整理:张宝祥。]
责任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