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于意

2013年12月23日 03:09作者:来源:大众网综合

  淳于意,西汉初年临淄人,复姓淳于,名意。出生于公元前215年,卒年不详。曾任齐地太仓长,为国家管理齐地仓库,主掌租税与俸禄,故世人尊称为太仓公,简称仓公。他是中国古代继秦越人(扁鹊)之后的又一位著名医学家。

  淳于意自幼聪慧,热爱医学,早年师从般阳(今淄博市淄川区)著名医家公孙光学习《方化阴阳》,表现出对祖国医学浓厚的求知欲望。公孙光见他气质非凡,求方恳切,毫无保留地将古传医方传授于他,但叮嘱他不得外传。学习一段时间后,师徒二人纵谈古代精良医方,公孙光夸奖说,你必将成为全国一流名医,但是现在我已经教不了你了。

  西汉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在公孙光的推荐下,淳于意回到临淄拜公孙光的同父异母兄长公乘(爵位名)阳庆为师继续深造。三十六岁的淳于意以其温文尔雅和渊博学识,深得七十多岁的公乘阳庆喜爱。阳庆让他全部抛开已学肤浅粗俗医学方书,向他精心传授《脉书上下经》、《五色诊》、《奇咳术》、《揆度》、《外变》、《药论》、《石神》与医药精理。淳于意刻苦学习三年,即诊病能决生死,治疗得心应手,医名大振。淳于意为官清廉,医德高尚,对平民百姓一视同仁。《诊籍》中多处记载,当百姓身患重病,众医生束手无策时,经淳于意诊治很快痊愈的事迹。《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说,汉文帝曾经诏问淳于意:“诊病决死生,全能无失乎?”淳于意回答说:“意治病人,必先切其脉,乃治之。败逆者不可治,其顺者乃治之。心不精脉,所视死生视可治,时时失之,臣意不能全也。”

  淳于意医道渊博,先后有赵王、胶西王、济南王、吴王等欲请他做侍医,但他只愿行医国中,为民治病,不肯做王侯的私家医生。后来,在他外出为百姓治病期间,齐王患病被误治而死。封建贵族遂迁怒于淳于意,以“左右行游诸侯,不以家为家,或不为人治病,病家多怨之者”等诬陷之辞,对他进行迫害,被朝廷判为肉刑。他最小的女儿缇萦决意随父亲去长安,并上书皇帝,表示愿以身入宫赎父罪,情切辞哀,汉文帝为此赦免淳于意并废除肉刑,时值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淳于意49岁。“缇萦救父”的故事不径而走,传为千古佳话。东汉史学家班固曾作咏缇萦五言诗一首:“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仓令有罪,就逮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极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名。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淳于意返回临淄,重理旧业,一面行医治病,一面继续访师求教,终其一生,救人无数。他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中华民族传统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首先,淳于意是一位医学教育家。史料记载,临淄人宋邑,济北王的太医高期、王禹,淄川王太仓马长冯信,高永侯家丞杜信,临淄召里唐安等7人,都长期跟随他学习医术,最终成为汉代名医,对后世医学产生深远影响。古人有一技之长者大都保守,医家一旦掌握医术秘方决不外传。淳于意破除陋习,因材施教,把费尽千难万苦学来的医术悉数传给可造就的弟子,使他们事业有成。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序言中写道:“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中世有长桑、扁鹊,秦有医和,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此下已往,未之闻也。”晋代名医皇甫谧在《甲乙经》序文中说:“中古名医有兪跗、医缓、扁鹊,秦有医和,汉有仓公,其经理识本,非徒诊病而已。”王冰在《内经素问注》序文中说:“周有秦公,汉有淳于公,魏有张公,皆斯得妙道者也。”

  其次,淳于意是世界上第一位创立病历(即诊籍、医案)的医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了他的25个病案实录,后人称为诊籍,是我国最早、最完整、最实际的病历记录,是世界最早的医案著作和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病案专著,因而被推崇为医案鼻祖。

  第三,淳于意在脉诊理论和实践上贡献突出。中医把脉诊病,是战国神医秦越人的发明。淳于意继承发展了他的理论,在原有20种脉象的基础上又继续探索,提出22种新脉象。淳于意主张“治病人,必先切其脉”,按脉象进行诊断。

  第四,在医药和医疗技术上多有建树。他发明了物理降温法,当病人高烧不退危及生命时,以冰块或冷湿巾降温。《史记》记载,淳于意为淄川王看病,见他“头痛身热”,就以冷水敷圈头部,又以针刺配合治愈。淳于意还首创以莨菪子解热镇痛、以芫花杀蛲虫处方。草药莨菪子,今中医处方写为天仙子,《本草经》、《本草纲目》上分别写作横唐子、行唐子,苦辛有毒,误食多食后易中毒使人狂奔乱走。淄川一女子难产,淳于意用莨菪子为她镇痛止痉而顺利分娩。临淄一女子肚子里聚积了大量蛲虫,腹大皮粗,形容憔悴,经血不下,淳于意让她服用芫花散后,虫去腹消。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解西伟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