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城”更重“造市” 城市转型建“幸福新枣庄”
张宝民介绍说,枣庄将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纵深推进“三大战役”,瞄准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中华运河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国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鲁南“门户城市”五个战略定位,在更高层面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新闻发布会上,枣庄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宝民向记者们介绍了枣庄市的相关情况。大众网记者 赫洋 摄
枣庄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启奎主持新闻发布会。大众网记者 赫洋 摄
台儿庄区区委书记、台儿庄古城管委会主任王广金介绍了台儿庄区的相关情况。大众网记者 赫洋 摄
发布会现场。大众网记者 赫洋 摄
大众网枣庄6月21日讯(记者 赫洋 郭豪 吕斌)今天下午,“聚焦美丽山东——第九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在枣庄市举行新闻发布会,枣庄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宝民出席发布会并向采访团记者介绍枣庄市的相关情况,枣庄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启奎主持发布会。张宝民介绍说,枣庄将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纵深推进“三大战役”,瞄准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中华运河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国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鲁南“门户城市”五个战略定位,在更高层面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转型枣庄
打好三大战役,以台儿庄古城重建引领城市转型
据张宝民介绍,枣庄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秀美,拥有7300年的始祖文化、4300年的城邦文化、2700年的运河文化、130年的工业文化和70多年的抗战文化。同时,拥有全国最大的国家级湖泊类湿地─微山湖湿地、华夏最长的地震大裂谷─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世界上最大的石榴园─十六万亩冠世榴园、最负盛名的天下第一崮─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
近年来,枣庄市实施城市转型战略,着力打好“三大战役”,努力开辟可持续发展的新空间。其中,第一大战役就是以煤炭精深加工为突破口,推动工业转型,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连续引进联想、新奥、韩国SK三个过百亿元的项目,全市煤化工及精细化工总投资近600亿元,枣庄成为我国产品最多、规模最大、发展势头最强劲的新型煤化工基地。同时,培植壮大新型建材、机械制造、新能源、新医药等产业集群,变“一业独大”为“多业并举”。枣庄成为全国三大锂电池生产基地之一和江北最大的中成药颗粒生产基地。目前,全市非煤产业占比提高到88%,制造业提供税收首次超过以煤炭为主的采掘业,改变了“一天三顿饭,两顿靠煤炭”的产业结构。
第二大战役就是以台儿庄古城重建为突破口,推动服务业发展,解决“人往哪里去”的问题。重建的台儿庄古城,已成为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首个国家文化遗产公园和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被评为5A级景区,被CNN誉为“中国最美四大水乡之一”。同时,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专业市场群等特色服务业。近年来,全市三产增加值占GDP比重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三产投资平均增幅超过30%,均居全省第一位;全市每年新增就业10万人左右,其中80%得益于服务业的带动。
民生枣庄:
棚改是民生工程更是发展工程,30万居民住上新房
张宝民说,第三大战役就是以棚户区改造为突破口,推动新型城镇化,解决“民生怎么保”的问题。枣庄棚户区面积占全省近一半。枣庄把棚改既作为民生工程,更作为发展工程,不仅注重“造城”,更注重“造市”,注入楼宇经济、专业市场群、邻里中心等要素,建设城市综合体。改造后,将新增商业面积190万平方米,创造10万个就业岗位,30万居民陆续住上新房。
枣庄在抓好棚改的同时,对其他民生项目也没有丝毫放松,主要道路通上了便捷的BRT,通车里程全国最长,组团城市的倍增效应逐步显现;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去年新增造林面积18.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1.5%,完成村镇建设投资53亿元,改造和新建农房1.6万户。去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3:1,城市居民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的差距为6.5倍,基尼系数为0.39,均优于全国、全省。
经过几年的转型实践,枣庄发生了一些可喜变化。今年1到4月份,全市经济发展总体平稳,全市GDP、财政收入分别同比增长8.7%、1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8%、增幅居全省第4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9%、增幅居全省第4位。
同时,以煤炭为主的采掘业提供地税收入同比下降56.7%;以机床为代表的制造业提供税收同比上升43.5%,以新型煤化工为代表的化工产业提供税收同比上升27.6%,以文化旅游为代表的服务业提供税收同比上升31.3%。“一降三升”,反映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证明了城市转型的必要。
幸福枣庄:
城市转型建设“幸福新枣庄”,打造鲁南“门户城市”
张宝民介绍说,去年初的枣庄市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加快城市转型、建设“幸福新枣庄”的核心任务。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枣庄明确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纵深推进“三大战役”,坚持走“四化”同步发展的城市转型之路。同时,坚持高点定位,瞄准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中华运河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国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鲁南“门户城市”五个战略定位,推动枣庄在更高层面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张宝民表示,枣庄对建设“幸福新枣庄”满怀信心。其一,有上级政策的支持。在国家这个层面,成功通过新一轮转型评估,未来继续享受中央政策资金扶持;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的决策部署,把枣庄纳入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大盘子,强调支持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这都为枣庄提供了难得机遇。
其二,产业集群发展的潜力。围绕城市转型,枣庄积极培植煤化工、机床、玻璃等接续替代产业,锂电新能源、新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产业培植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有些还处于成长期,没有充分反映到税收上来。像煤化工,大多处于建设期、抵扣期,仅建成投产的煤化工项目,两年来就抵扣了7个多亿的税收,这是一笔优良资产,必将成为枣庄未来的支柱产业。
其三,民营经济的后劲。枣庄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筛选了一批亩均税收高、亩均就业人数多、研发能力强、市场开拓能力强的特色成长型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万人个体工商户数连续两年居全省首位,这些都是枣庄增加地方税收、扩大就业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
责任编辑:马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