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有保障水中有鱼 大旅游带动枣庄华丽转型
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的代表,枣庄市通过城市建设和棚户区改造,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和居住质量。而通过发展“两日游”的旅游产业也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加速城市转型的步伐。“治水”、“治气”和工业转型升级,也让枣庄摆脱了“污染重灾区”的帽子。如今的枣庄,正在城市转型的步伐中,向着“幸福新枣庄”的目标迈进。
大众网济南6月22日讯(记者 赫洋 郭豪 吕斌)今天下午,“聚焦美丽山东——第九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西线采访团结束了对枣庄市的采访。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的代表,枣庄市通过城市建设和棚户区改造,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和居住质量。而通过发展“两日游”的旅游产业也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加速城市转型的步伐。“治水”、“治气”和工业转型升级,也让枣庄摆脱了“污染重灾区”的帽子。如今的枣庄,正在城市转型的步伐中,向着“幸福新枣庄”的目标迈进。
老区新区“三区合一”,棚改惠及困难居民
燕山路棚户区是枣庄最大的棚户区之一,改造之前,甚至有居民还住在1920年建筑的平房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而经过棚户区改造,燕山路棚户区的万余户居民都已经搬进了干净整洁的楼房。而在近几年枣庄市实施的大规模棚户区改造工程中,像燕山路这样被改造的棚户区还有很多。
过去10年间,枣庄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41.63亿元,城市配套设施逐步得到完善。根据2012年统计数据,城市建成区面积已达到196.06平方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29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01%,用水普及率99.45%,燃气普及率99.5%,污水集中处理率92.76%,让市民享受到了优美的生活环境和便捷的生活方式。
而在城市建设中,截至2012年底,枣庄市城市道路长度、面积均较2006年翻了一番,累计新增城市道路长度870公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由13.05平方米增加到23.79平方米。公园由22个增加到38个,新城凤鸣湖综合整治工程、山亭区府前路拆墙透绿工程、市中区东湖公园获得山东省人居环境范例奖。
同时,枣庄市也在积极实施新城城镇化战略,推进新城区、薛城区及高新区“三区合一”。而小城镇建设则把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优势等结合起来,促进产城互动,强化产业支撑,提升镇域经济实力。3年累计完成投资150多亿元,实施整村改造项目234个,改造村(居)370个,新建农房14.8万户。
打包推介“二日游”,台儿庄旅游当“龙头”
枣庄是一个因煤而兴的城市,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城市转型迫在眉睫。为此,旅游资源丰富的枣庄,以台儿庄景区为龙头,打造“两日游”精品线路,通过旅游业拉动服务业,推进城市转型升级。
台儿庄古城景区自2010年投入运营以来,以其台儿庄战役故地的厚重历史,以及江北水乡的独特风貌,每年都吸引数百万游客前来游览。而目前,古城2平方公里核心景区基本建成,去年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国家版权贸易基地,今年又被美国CNN推荐为“中国最美水乡”,迈出了打造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的重要一步。
同时,以台儿庄古城为核心,规划建设18平方公里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其中占地1000亩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已奠基开工。同时,微山湖湿地公园、冠世榴园、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仙坛山温泉小镇、运河湿地等精品景区建设,让游客在品味运河文化的同时,融入大自然、感受大自然。
为盘活这些旅游资源,枣庄启动了“两日游”项目。4年前,枣庄还是一个典型的游客输出地。而今,通过把主要景区和住宿酒店打包推介等方式,全市游客量接待年均增长26%,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29%。目前,定期向枣庄输入客源的旅行社达到500家,与枣庄有着战略合作关系的旅行社达到1500余家。2012年,全市地接团队18321个,增长222.7%。
用经济转型丢发展“包袱”,7条河流全部恢复鱼类生长
在枣庄市过去的发展中,主要依赖煤炭产业拉动经济增长。而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所带来的,除了经济效益,还有污染重、能耗高这样的发展“包袱”。由于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枣庄煤炭资源濒临枯竭,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特别是偏重煤炭的产业结构,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枣庄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枣庄那些因为历史形成的污染严重的重工业,正通过转型使传统工业提升、优化。同时,枣庄还注重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展业,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等新型产业。枣庄作为运河古城,水环境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着整个城市的发展,更关系到千万百姓的饮水安全。枣庄地处南水北调工程沿线,经过多年的治理,境内7条主要河流全部恢复了鱼类生长,河流生物已恢复到最好时期的70-80%。
而在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枣庄通过推进工业结构转型,对涉气企业加强管理,减少污染排放。同时还通过增加植树造林密度,发挥树木对空气的过作用。到2015年,枣庄市的森林覆盖率将达到36%。
责任编辑:马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