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级文化服务网络更好保障文化民生
4月24日,“文化方舟·山东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有线电视平台”开通。这是山东省文化共享工程服务领域的又一创新,是文化惠民的又一亮点。
作者:潘全柱
4月24日,“文化方舟·山东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有线电视平台”开通。这是山东省文化共享工程服务领域的又一创新,是文化惠民的又一亮点。
山东始终重视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截止去年底,省、市、县文化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一批综合性文化中心陆续开工建设、投入使用。全省公共图书馆、文化(艺术)馆、博物馆分别发展到150个、158个、1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全面完成,实现了乡乡有文化站。建成村文化大院53000多处,占行政村总数的70%。全省基本形成了省、市有图书馆、艺术馆、博物馆,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和社区有文化活动室或文化大院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超前的力度,超前的作为。面对文化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需求,山东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提高基层文化服务功能。《山东省文化厅“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提出“着眼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全面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大幅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确立了“到2015年,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更加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民生得到更好保障”的发展目标。
从基层抓起,从根本抓起。3月8日公布的山东省“文化惠民、服务群众”12件实事,是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和文化惠民工程的又一重要体现,是满足基层群众文化需求的又一重大举措。为10000个村(居)建设、完善文化大院;为20万户未通达有线电视的海岛、渔区、湖区、林区、边远农村和山区群众安装直播卫星接收装置;为56个没有数字影院的县(市)新建数字影院,实现全省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全覆盖;为15000家农家书屋更新和添加新书、报刊;实现全省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为156所乡镇中心学校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为农村(社区)群众免费送戏10000场;为10万农民工赠送城市文化消费优惠卡(券);扶持1000位“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收徒传艺”;免费培训10000名基层文艺骨干;为500个庄户剧团更新配备演出器材;为全省百家国有文艺院团配置流动舞台车。这些举措抓住了当前基层文化建设的“牛鼻子”,使文化惠民更加实实在在、富有成效。也让群众看到了文化强省的信心和希望。
文化惠民,从根本上来说是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群众文化素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推动社会和谐发展,这本身就是最大的民心工程。全省各地坚持以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为原则,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15-20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使人民群众能够就近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在青岛,投资30多亿元新建了青岛大剧院,改扩建了市博物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美术馆、青岛音乐厅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对全部166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3600个行政村文化活动室等基层文化设施进行了改扩建;在烟台,财政投入10亿元建设了集大剧院、博物馆、群众艺术馆、京剧院、青少年宫和图书城于一体,总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的文化中心。为让更多市民走进大剧院,在家门口欣赏到国际水准的演出,他们推出了“经济适用票”,市财政每年拨款1500万元补贴票价,使票价平均降幅达50%;在临沂,累计投入60多亿元,开工建设了广播电视发射塔、文化大厦、博物馆新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在滨州,投资7亿元,建设了滨州市文化中心。
实践证明,山东的五级文化服务网络抓住了根本,落到了实处。文化建设使得文明之风劲吹齐鲁大地,核心价值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社会文明程度有了很大提高。2011年,青岛、烟台两市继续保持“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临沂、淄博进入两市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同时涌现出一大批全国、全省道德模范。
责任编辑:厉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