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于仁礼承于创新:看山东文化发展
传于仁礼,承于创新,建设文化强省的共识已经写在山东人的心里,山东的文化发展有看头。如孔子之周游列国,文化的组成,除了靠一堆堆文字,还得靠一排排脚印,接下来的一周,我们将踏实齐鲁大地,一并感受山东的“人文山水”。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集体灵魂和人格。万千年来,它给人类个体带来“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谐趣生活,也给各文明带来发展复兴的原始动力。文化之于一国,往往比经济和政治的影响更深刻久远。“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在无形的文化版图上,除了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收益,还能提升其他文明的政治认同;“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涵育的力量,始终影响着文明的发展潜力和国际感召力。
山东,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使其融孔孟文化、泰山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和滨海文化于一体。不论是在为学的诸子文化上,还是在为乐的民俗文化上,都释放出独特魅力。其实无须多言,来过山东的人多能体会,真实的山东文化根植在山重水复、苍茫无言的齐鲁大地上,一两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便能奔泻裹卷而出。
山东人给人的印象有担当、重义气,同时又相对保守,曾经一段时期,守着丰厚的文化资源,而并没有将其转化为应有的影响力,山东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3.12%,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位次很不匹配。一个大省的兴盛,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也需要灵韵的精神留白。2003年,山东成为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改革,才在这个文化厚重的大省起步。不做则已,做便一做到底。如今山东的文化发展蓝图已经绘就——在发展规模上,到2015年,山东文化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占GDP的7%,年均增幅超过30%。在改革方向上,山东传于仁礼,努力而精心地打磨孔孟文化、泰山文化、红色文化、黄河文化等每一颗传统文化珍珠;同时山东承于创新,八年来的山东文化体制改革,致力于文化产业的现代化升级,坚持于“文化惠民”的改革目的,在厚重的山东文化中萃取精华,于现代的文化意识下迸发创意。
传于仁礼,文化体制改革以来的山东文化发展,始终建立在深厚的历史积淀上。正如钱穆所说,一国已往之历史文化,在冥冥中必会发生无限力量,诱导着它的前程,规范着它的旁趋,此乃人类历史本身无可避免之大例。否则历史将不成为一种学问,而人类亦根本不会有历史性之演进。山东的传统文化是厚重的,有厚度的山东文化造就了有厚度的山东人。在山东,很多人都有一种饱含山泉竹亭的水墨情怀,很多人都有一种仁礼至上的平和心态,很多人胸中都埋着一颗红色忠诚之心。这可能便是长期以来泰山文化、孔孟文化和红色文化对人心“致良知”的改造效果。山东的文化体制改革者,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产业属性和公益属性,并将其与现代科技嫁接起来,无论是对“孔子文化节”或“泰山封禅大典”的打造,还是对滨海民俗文化或沂蒙红色文化的弘扬,都使传统山东文化激荡出全新生机。
承于创新,昔日追求发展的硬道理,现在寻求文化的软实力,其实硬道理和软实力的背后,共通的就是创新的精神。从中国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火花的迸发,到意大利美第奇家族引领的欧洲文艺复兴,昭示着一个道理——文化即是创新,在历史积淀基础上的创新。
文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创意,而山东的文化体制改革,为人们驰骋想象空间、创造思想成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山东文化体制改革的促动下,山东的许多文艺演出团先破而后立,纷纷打破终身制,实行全员聘任制,因事设岗,竞争上岗,以岗定薪,面向市场,从过去的“养人”变成现在的“养戏”。这直接增强了艺术单位的生命力,山东的文化产业从业者也真正踏上了为文化取精华去糟粕的历程。
文化产业是创新产业,而山东的文化产业升级,让人人都有了传承、创新文化的机会。山东文化产业的升级,让城乡百姓可以通过遍地开花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大院等感受文化,通过处处落脚的戏曲团、杂技团、民俗艺术团等共赏雅俗。文化产业的升级,让艺术不再是古时文人雅士的专属,而真正有了“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机会。文化产业升级同时释放了民俗文化发展的翅膀,并适时地让传统文化与动漫、声光电等高科技嫁接,且帮助诸多“微文化”被人们接受。这些努力,让新时代的富有灵性者有了创新齐鲁文化的勇气。
传于仁礼,承于创新,建设文化强省的共识已经写在山东人的心里,山东的文化发展有看头。如孔子之周游列国,文化的组成,除了靠一堆堆文字,还得靠一排排脚印,接下来的一周,我们将踏实齐鲁大地,一并感受山东的“人文山水”。
责任编辑:杨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