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树时代“文脉” 助推民族复兴
翻过史上山东文韬武略的一页,且看今日山东在新的历史时期,以建树本土化的时代“文脉”为责任担当,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山东的文化建树,在传承中构建、在创新中引领,其“文脉”的酵母作用和文化张力,定会在时代的表达中渐趋蓬勃,也会在历史的总结中愈发闪耀文明之光。
有人说,山东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西方文化发生深度碰撞的地方。还有人说,一部山东的发展史承载着中华民族负重拼搏的精神信仰。这是对山东长期以来形成的历史人文积淀的情感抒发,也是对新时期山东的文化信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的褒扬。这是历史的总结,饱含着时代的表达。
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的当下,在国家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议题的发展背景下,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回望过去,展望未来,山东瞄准“文化强省”这个目标,在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实践中,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书写着代表中国前沿省份而又颇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性的文化创新史,实践着以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全省经济实力、综合实力之梦。翻过史上山东文韬武略的一页,且看今日山东在新的历史时期,以建树本土化的时代“文脉”为责任担当,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山东“文脉”,旨在探索一条文化产业改革发展的新道路。随着社会对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能力的不断提高,山东文化产业化发展成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挺进的一个缩影。这得益于山东改革性、创新性的发展思维方式。山东遵循文化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认清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做到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注重文化积淀,不断实现文化提升。从党的十六大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出台前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思想的丰富发展到十七大召开,再到正在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山东省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化发展,也经历着从形成到系统、从摸索到理顺的发展过程。山东对多个文化单位实施重组、兼并等举措,目的就是整合资源、做大做强,实现规模化经营。政策的出台立足实际,思维方式的调整与时俱进,遵循文化产业成长规律,认清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内在统一性,做到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内在要求出发,循序渐进地推进文化产业化进程。
山东“文脉”,旨在树立一个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样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国人共同的信念。站在新起点,书写新的山东文化创建史,激情和动力,来自于浓重的时代积淀和深厚的历史渊源。山东历史文化厚重有目共睹:孔孟之乡、礼仪之邦,胶东半岛的黄海风光与山东腹地的一山一水一圣人、沂蒙红色老区等。如果说历史为山东实现从大到强的梦埋下了一个伏笔,那么,今日山东正在做的是将自身的地域文明放在全国乃至全球大背景下进行谋划和创造。今日山东不仅把文化改革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全国最早提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而且作出了打造文化体制、文化惠民、文化创意、文化品牌、文化贸易“五个新优势”的工作部署,更确立了“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文化产业增加值翻两番,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宏伟目标。世人期待,山东在以文化“搭桥”,打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新样板的实践中,其经验性、可行性做法,能够实现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反哺”。
山东“文脉”,旨在打开一片文化体制改革的新天地。文化进步,体制先行。山东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之所以取得了可喜成绩,不仅有思路,更有做法,不仅体现在细节上,更体现在宏观布局中。近年来,山东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近10%的数字告诉人们:文化正根植于社会生活的每一处细节,它是一方水土区别于其它地域的品牌标签。一个人的成长,是一个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一个区域的发展,是一个总结文化积淀的历程。一个国家的进步,是一个反映文化建树的进程。山东省省直有关单位及各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相关领域的迅猛发展以及文化惠民、文化富民工程取得的成就,成为山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焕发崭新活力的有力明证。
山东文化产业发展构建着由大到强的梦,这仅仅是一个缩影。“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如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面深入讨论文化的改革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地位再次得到提升。山东在文化产业化发展的谋篇布局中,业已走在全国前列。山东的文化建树,在传承中构建、在创新中引领,其“文脉”的酵母作用和文化张力,定会在时代的表达中渐趋蓬勃,也会在历史的总结中愈发闪耀文明之光。
责任编辑:杨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