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相融绿野环绕 生态莱芜亦"钢"亦"柔"
今天,“聚焦美丽山东——第九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大型采访活动走进莱芜。雪野北岸新镇社区、雪野农博园、雪野湖景区和放干村等四个标志性地区体现了莱芜近几年来的发展特色,以钢铁著称的莱芜生态建设日臻完美,通过发展镇域旅游经济,带动农民致富;通过延伸城市建设,打造宜居莱芜;通过严把生态红线,使得“碧水蓝天”常驻。
21日,“聚焦美丽山东——第九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南线采访团来到中国最古老莱芜齐长城锦阳关段。(大众网记者 李兆辉摄)
记者们走在莱芜齐长城上,感受战国时代齐桓公时期的雄伟防御工事。(大众网记者 李兆辉摄)
南线采访团记者冒雨爬上齐长城锦阳关段关楼,远眺中国最古老长城。(大众网记者 熊戈措 摄)
21日上午,“聚焦美丽山东——第九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南线采访团来到莱芜市农博园采访。(大众网记者 熊戈措 摄)
南线采访团记者对观赏姜花很感兴趣。(大众网记者 熊戈措 摄)
农博园内集聚了2000多种来自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的植物,供游人观赏。(大众网记者 熊戈措 摄)
大众网济南6月21日讯(记者 李兆辉 尹海洋)今天,“聚焦美丽山东——第九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大型采访活动走进莱芜。雪野北岸新镇社区、雪野农博园、雪野湖景区和放干村等四个标志性地区体现了莱芜近几年来的发展特色,以钢铁著称的莱芜生态建设日臻完美,通过发展镇域旅游经济,带动农民致富;通过延伸城市建设,打造宜居莱芜;通过严把生态红线,使得“碧水蓝天”常驻。
重生态荒山变绿山 守“红线”污水变碧水
在雪野农博园,园内的五个科技温室,聚集了南国风情的热带雨林、姜花奇异的姜科植物、无土栽培高科技蔬菜、奇花异草珍惜花卉等2000余种作植物。雪野旅游区拥有济南50公里圈内最大的水面雪野湖,“山青、水秀、鱼头鲜”成为“三宝”,森林覆盖率达70%,有“天然氧吧”的美誊。
近年来,莱芜把生态市建设作为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出台了一系列加快生态市建设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大流域治污力度,通过实施“碧水蓝天”工程,使全市河流成为清水廊道、生态廊道。
莱芜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毕玉惠介绍说,莱芜一直严守“生态红线”,抓好对集中饮用水源地等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建设,确保环境质量逐年改善。突出抓好大气污染治理,实行更严格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快重点行业的污染减排,全面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加快建设城乡垃圾、污水处置等基础设施。
旅游区开进家门口 村民住进了别墅
在房干村,原村委书记韩增旗告诉记者:“经过近几年的建设,房干村可以做到‘山区无旱田,山区水利化’,我们的村庄更绿、乡亲们更受益。”据了解,房干村实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参保率达90%以上。大量村办企业助力全村经济总收入突破1.1亿元、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
近几年来,莱芜坚持不带县的实际,用县域经济的标准发展镇域经济。莱芜市市委宣传部部长毕玉惠介绍,莱芜制定了镇域经济跨越发展意见和考核奖惩办法,将全市镇(办)分为“率先崛起”、“加速发展”、“重点突破”三个方阵,力争通过3-5年努力,有5个以上镇(办)地方财政收入过3亿元、10个以上过亿元。
依托生态优势,莱芜市乡村旅游快速发展起来,参与开发乡村旅游的村庄达到30多个,开发的乡村旅游景点有30多处,从事农家乐餐饮和住宿接待的农家餐馆和旅社达到400多家,直接从业者超过1000人次,并形成了以房干、王石门、城岭村为代表的农家乐接待型,以雪野鱼头、棋山炒鸡为代表的乡村特色餐饮型和以茶业口镇樱桃节、黄庄镇桃花节为代表的乡村节庆型等多种类型的乡村旅游项目。
城市建设在延伸 “宜居莱芜”在扩大
莱芜城市市政和公共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96.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54.2%,绿化覆盖率43.95%。但随着城市建设的延伸,莱芜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莱芜特色的农房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路子。
从2009年以来,莱芜共开工建设农村社区76个,涉及改造、迁并村庄367个,占全市村庄总数的三分之一,完成农房建设4万多户。以泰钢集团为例,该企业将周边10个村统一整合,改建成为7个实业公司,规划建设了赢牟、呈瑞两个社区,实现了村庄实体化、村民职工化、居住社区化、保障规范化。
莱芜市还规定,对所有新建社区,坚持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审批、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记者在郭家沟村在村西头看到一个生活污水生物集成处理设施。据了解,这些设施处理一方生活污水,只需要两毛钱,全村一年的污水处理费用,也就三万块钱。
责任编辑:刘宝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