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高温不再成为一场严苛的“烤”验

2013年08月14日 15:03作者:刘薇来源:中国网中国交通

连日来,江西多地持续晴热高温天气,中部地区最高温度在40℃以上。笔者期待,能有更多的人关心到这些直面高温的人们,不要让规章制度成为空文,让劳动者的生命健康权益切实落到实处。

  讯:连日来,江西多地持续晴热高温天气,中部地区最高温度在40℃以上。南昌铁路局向塘机务段近200名检修职工坚守在50℃以上的高温环境下为火车头进行“体检”。为了应对高温考验,向塘机务段出“凉”策应对“三伏天”。(8月10日 工人日报)

  全国各个地区逐步进入烧烤模式后,因高温天气导致户外工作者中暑昏厥乃至死亡的新闻不是个例,我们惊愕地发现,如今那些户外工作竟然成为了这个夏天的“高危”行业。高温酷暑,不仅给百姓的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对企业和社会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力度更是一场严峻的“烤”验。

  高温已成一种灾害,早在1970年就有美国学者首先提出了“热灾”的概念,“必须将热浪作为社会灾难问题看待”。但是在现实中,仍有相当数量的劳动者或因职责所系、或因生计所需而直面户外高温。在这个时候,政府部门能否给劳动者及时送去足够的关怀就显得格外重要。因地、因时制宜,合理安排工期,做好后勤保障,提供避暑药品、防晒用具等,同时发放高温津贴,对高温作业进行限制和防护,减少高温对劳动者造成的职业伤害,让他们享受应有的权利和保护,让一线劳动者的工作环境更优良些,生活更惬意些。

  通过媒体的报道,我们也越来越多地可以看到,政府部门及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注意到了这点。无论是给环卫工人调整作息时间,尽可能减少在烈日下工作的时间;还是铁路部门组织空调抢修队,及时修复火车头故障空调和现场职工班组的空调,甚至将未携带防暑药品纳入考核中;公交公司为当值司机准备凉茶等等。这些举措虽小却足以让我们感受到高温之下人文关怀的习习凉风。是的,人的生命权、健康权理应高于经济利益,高温关怀,不是可有可无的“施舍”,而是必须保障的“权益”!

  看一个社会是否进步,是否成熟,不在于有多少高楼大厦,不在于GDP有多高,最关键的在于对社会最底层、最无助的群体的态度和关注。可以说,高温酷暑是上天给我们社会出的一张考卷,要如何答题才能让作为考官的底层民众满意,想必是每一个高温行业都应认真思索的问题。笔者期待,能有更多的人关心到这些直面高温的人们,不要让规章制度成为空文,让劳动者的生命健康权益切实落到实处。(刘薇)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孙海燕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