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书店:店面越变越小、经营难以为继
当越来越多的人网购图书或选择在手机上看书,当越来越多的书店变身为快餐店、咖啡馆的附庸,当新型书店大多以沙龙为主、卖书为辅,实体书店生存的空间越来越狭小。在这狭小的空间里,实体书店以何种方式生存,网上低折扣的诱惑能否唤回人们的读书热情?连日来,记者进行了一番调查。
在万荣县城这家不大的书店里,老板靠兜销万荣笑话系列丛书和经营特色文化产品,才得以在危机中生存发展。 记者/范林鹏/摄
网购图书合算、手机阅读便捷,店面越变越小、经营难以为继
阅读提示
当越来越多的人网购图书或选择在手机上看书,当越来越多的书店变身为快餐店、咖啡馆的附庸,当新型书店大多以沙龙为主、卖书为辅,实体书店生存的空间越来越狭小。在这狭小的空间里,实体书店以何种方式生存,网上低折扣的诱惑能否唤回人们的读书热情?连日来,记者进行了一番调查。
冰火两重天的现状:书店看好网上选购
11月11日,这个曾经不名一文的日子自从成为“光棍节”后,就变成了一个电商“吸金日”。当当网,这个全球最大的中文网上书店在光棍节当日推出40万图书“满120元减20元,满200元减50元”的活动。此前的13周年店庆月就有足以吸引眼球的活动,诸如“万种童书1元起,4.9折封顶”等。
省城某杂志社工作的潇涵(网名)给记者晒了自己“双十一”的网购书清单,励志书、育儿书、化妆美容等方面的书共10本,花费228元,基本以6折的价格成交。如果这些书在实体书店买,得380元。潇涵坦言,自2007年大学毕业以来再没在实体店买过书,现在偶尔去逛逛竟无所适从。她说,“还是网上好啊,一搜就出来了,又便宜。”
11月22日中午时分,记者在新装修过的太原市双塔西街尔雅书店了解到,排在当当网畅销书榜首的《正能量》一书在这里原价出售,而在当当网上,打6.2折卖18.5元。这里只有教辅类的书可以打8折。观察了大约10分钟,发现只有2个人去了银台,一个是给孩子买教辅书,另一个是去询问十八大报告单行本何时到货。为数不多的其他顾客都在埋头阅读。据店员介绍,最近卖得最好的是莫言的作品和小说《阳谋高手》(定价38元)。在当当网上,《阳谋高手》打6.4折,卖24.50元,莫言的作品在网上也以7折的价格出售。
网上买书既能享受送货上门服务,且价格低,搜索方便,还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总之,好处多多。和潇涵一样讲究经济实惠高效的年轻人,是网上购书的最大群体。在当当网经销的79万余种图书中,绝大多数长期以低于7折的价格销售,有时还会推出3.9折乃至1.9折等超低折扣,再加上满返、满减等让利举措,让爱读书的人欲罢不能。
实体书店生存之道:危中求机特色经营
显然,能提供更低的折扣,是读者更倾向于选择网上书店的主要原因。即便是再大的实体书店,也容量有限,加之有房租、人员、运营等高昂的成本,如果再打折,几乎很难收回成本。所以,很多读者都是“书店看、网上买”。
在多家网店低价抢占图书市场的背景下,北京著名的第三极书局、风入松书店、上海季风园书店纷纷上演“关门潮”。在广州,香港三联书店的5家门店已全部撤离。据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书业商会调查,过去10年里,有近五成的民营书店倒闭,特别是2007年-2009年间,国内民营书店减少了1万多家。位于太原市府西街十字路口的外文书店,10年前在记者的印象中读者众多,周末结账还得排队,而今,一楼和二楼都分别有一部分店面变成了肯德基和德克士。
11月18日,在建设路的得一文化广场,记者与一位边织毛衣边看摊的女老板聊了起来,她用“朝不保夕”来形容自己书店的现状。她说,生意最好的时候是开学季,营业额主要来源于各类教辅书。平时,如果不是考研书、考公务员书等各类考试书支撑,实在是难以为继。据她观察,买其他方面书的主要都是40岁以上的人,“或许是他们对网络不是很在行吧”。问她有没有打算将自己的实体店也与“网”结合一下,她坦言“不现实”:一来打包发货这些事还得雇佣人手,二来开网店的费用虽然不高,但利润空间也比较小,小店根本没有竞争优势。
的确,并不是所有的实体书店都能走通网上网下齐头并进的路。中央民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生高韫芳认为,如果没有特色,即使实体店和网店结合,也只是一个延长生存时间的权宜之计,根本不能治本。“实体书店的转型,除了经营方式的转型之外,更多的是要考虑内容的精品化、特色化、分众化。比如,只针对某一个群体,舍弃求全而求专。”
高韫芳每周都要去位于北京大学东门外的万圣书园去逛逛。这是专门针对学术界人士的一个书店,有最前沿的学术书籍,服务也很好。如果需要的书一时没有,他们会在到货的第一时间通知读者。万圣也有自己的网购途径,但正如万圣的一个特点描述得那样,“它是一个卖书人站在买书人的立场开的一家店”,对此理念,高韫芳深表认同。
唤回国人阅读热情:提升需求实用理性
“‘光棍节’真是一个莫名其妙的节日,看来需求确实可以人为地创造出来”,经营一家实体服装店的某老板如是感慨。这句话用于其他商品或许是合适的,但要创造出读书的需求来却并非那么简单。
《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文章最近重提针对全国国民的阅读调查:2011年,中国人均读书仅4.35本,从全球横向比较来看,读书量确实偏低。有人说,统计的数据不够准确,因为或许忽略了电子阅读。但另一个调查显示,我国公众十大休闲方式排名前三的依次是上网、看电视、看电影,前十名里都没有读书。
当当网高级副总裁姚丹骞曾在一次发言时表示,当当网占一般图书零售市场的比重超过了30%。但如果和其他网购物品相比,书依然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选择。拿潇涵来说,“双十一”她买书花了228元,而买书以外的其他用品花了几千元。从事网络编辑工作的网购达人赵女士,三天内收到了十个快递件,没有一件是书籍。可见,单纯的低折扣依然无法唤回人们的读书热情。对于读书的“低需求”也就意味着实体书店的“冬天”还会持续很久。
再来看最近实体店和网店销售图书的一个共同卖点,那就是莫言。很难说清,购书者是对莫言的热情还是对读书的热情,抑或只是对中国首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好奇。
而一些经营状况良好的实体书店多是大学附近的书店,这里考研、考证类的书籍占了半壁江山还不止。山西大学社会学专业的博士生小马认为,这是典型的实用理性,“通过读书获得文凭或某种职业资格,为自己的将来发展谋得一些话语权是没错的。但有时人们也需要一种超越个体利益与考虑的价值关怀,去在阅读中品味人性、人生与社会。”尽管实用理性并非全无是处,但另一方面,“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这种对书籍的情怀却需要有更多的人去向往。
坚守“文化味” 人文类实体书店赔钱也赚不来吆喝
当当、卓越、京东、亚马逊、苏宁易购,只要在网络上买过书的人,对这几个已然成名的网络书店或多或少都有了解。与之对照的,席殊书屋、思考乐、贝塔斯曼、企鹅书店、三味、左岸、罗素、庆云书店……这些曾名噪一时的实体书店却已纷纷关闭。
责任编辑: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