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把文化“种”入群众心田

2013年10月10日 06:46作者:徐锦庚 刘成友 卞民德来源:人民日报

“群众”两字的回归,是山东文化工作的重心转变。如何让群众的文化期盼化为现实,关键就在“群众”二字。山东省以群众为中心,深入了解群众需求,近年投入177亿元,建设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扶植庄园剧团,将文化“种”在基层,以需求亲民,以文化惠民,以服务为民。

  核心阅读

  “群众”两字的回归,是山东文化工作的重心转变。如何让群众的文化期盼化为现实,关键就在“群众”二字。山东省以群众为中心,深入了解群众需求,近年投入177亿元,建设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扶植庄园剧团,将文化“种”在基层,以需求亲民,以文化惠民,以服务为民。

  滨州市群众艺术馆,这些年间换过三块牌子:先是“群众艺术馆”,后是“艺术馆”,如今又改回“群众艺术馆”。

  虽然只是两个字的改动,可在馆长李晓静看来,意义大不一样。“它明明白白地告诉大家,艺术馆的大门朝哪儿开,群众文化的职责和使命在哪里。”

  窥一斑以见全豹。“文化惠民的关键就在‘群众’二字,要把群众放在眼里,围绕群众干事谋事,多听群众意见,多让群众受惠。”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说。

  资金大投入

  期盼变现实

  ■今年省级财政预算投入3.01亿元,带动各级财政和社会资金18.6亿元

  经费保障不足,硬件设施落后,部分乡镇文化站“一个人,一间房,一桌一凳一公章”,文化阵地建设缺少统一规划,农村文化生活“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

  ——摘自“三问于民”调研报告

  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山东自古就不缺少文化的润泽。然而,历史的厚重,遮不住现实的骨感。

  山东宣传文化系统“三问于民意见建议公开征集活动”,收集了一堆“尴尬词”。这份7万余字的调研报告,道出了群众的期盼:走出家门能有个地方跳跳舞、唱唱曲,不用花太多钱就能听大戏、看大片,茶余饭后闲下来有个消遣去处。

  为了让群众这些期盼化为现实,山东省近年各级财政投入177亿元,建设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今年省级财政资金预算投入3.01亿元,已带动各级财政和社会资金18.6亿元。

  不惜财力,换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繁花盛开。截至目前,山东省已有5.9万个建制村建起了文化大院,覆盖率达85%;1300个乡镇实现综合文化站全覆盖。一批市、县综合性文化中心及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进行了改扩建,全省公共图书馆、文化艺术馆、博物馆数量分别达到151个、160个、120个,部分市、县建成15—2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爽秋时节,夜晚比盛夏时来得早,去得也迟。不过,在诸城市龙都街道土墙社区,居民们却没觉得夜晚有多长。每天着急忙慌地吃过晚饭,男女老少就赶紧跑到社区广场上,扭秧歌,跳交谊舞,甭提有多热闹。

  “一开始那些老太太、小媳妇还不好意思,不敢到灯下边来,现在还嫌灯光暗了。”社区服务中心主任赵玉霞说:“现在农村社区居民已从‘看人家城里’的羡慕,转到了‘感觉比城里还好’的自豪。”

  有了好点子,却没钱实施,曾是基层头疼的事儿。可如今,最让惠民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许健犯愁的不是钱,反而是怕没有好项目。“现在只要有项目、真做事,就能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就能做成事。”

  “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健全政府投入机制,是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守刚说,山东各级对文化建设投入总量增多,向基层倾斜力度加大,初步形成了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群众下单子

  政府照“单”干

  ■100多个专业院团下乡演出近2万场,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全覆盖

  许多农家书屋平时关门大吉,只有领导来检查时才让部分群众装样子。文化活动形式较单一,农民参与性不够。看电视基本就是农民的主要文化娱乐活动。

  ——摘自“三问于民”调研报告

  问题到底出在哪?只有问了群众才知道。山东省文化惠民工作改变思路,变“只干不问”为“问了再干”、“边问边干”,变以往的政府主导决策为“群众下单子、政府照‘单’干”。

  “对群众的感情有没有、真不真、深不深、实不实,是衡量宣传文化工作的标尺。”秉承这样的理念,山东省将文化惠民落实到一件件具体的事情上,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遵循“政府埋单、农民看戏”的原则,山东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补助下乡演出。以往习惯了在殿堂里演出的文艺院团进乡村、串社区,积极性高涨。寿光市京剧艺术团有限公司通过开展下乡演出活动,焕发出新的活力,队伍也壮大到65人。省里专门配发了流动舞台车,走到哪就能演到哪。据不完全统计,山东省县级以上100多个专业院团每年下乡演出都在2万场左右。

  不仅如此,山东省56个重点推进县(市)的数字影院建设去年已基本完成,实现了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全覆盖。“3D、4D全都有,票价还比大城市低得多,在家门口看大片的感觉真爽。”

  一件件具体而微的实事,交织成一张覆盖城乡、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网。而对于山东省委、省政府来说,如何把好事办好、真正让文化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仍然是一道正在求解的命题。

  “如果读者借一本书必须花两三个小时在路上,图书馆对他们而言就形同虚设。”针对部分地区耗费大量财力建设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低的现象,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厅厅长徐向红表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要从小处入手、从实处做起,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管理、使用方面,不仅需要政策扶持,也应立法保障。

  闲时可从艺

  文化“种”基层

  ■扶持庄户剧团7万多个,业余文艺骨干44万多人

  虽然每年有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但一年只有一次,群众观看的人数和几率非常有限。“村村通”节目鲜活程度不够,群众感觉不过瘾;“一村一场戏”数量少,群众看了“不解渴”。

  ——摘自“三问于民”调研报告

  “三下乡,好是好,就是让人吃不饱。”这是肥城市石横镇红庙村村支书冯立银的感慨。明星大腕来得再多,也不过是演完了就走。文化惠民要想细水长流,还是要把文化“种”进基层,在乡村土壤里生根发芽。

  作为公共文化活动的热心组织者和参与者,庄户剧团和业余文艺骨干常年活跃在基层群众当中,无疑是最好的文化“种子”。山东省不断加大对庄户剧团的扶持力度,让他们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支生力军。目前,山东省登记在册的庄户剧团就有7万多个,业余文艺骨干44万多人。

  “忙时种地,闲时从艺,庄户人的日子天天唱着过。”在枣庄市峄城区古邵镇沈庄村,与“土坷垃”打了半辈子交道的王锦山老人如今成了“文化人”。祖孙三代16口人中,有12人参加了庄户剧团。舞龙舞狮、高跷旱船、踹(吹)拉弹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绝活儿。

  峄城区委书记刘振学介绍说,庄户剧团的发展已经纳入镇街考核的主要内容,通过搭梯子、指路子、给票子,走出了一条财政小投入撬动庄户剧团大繁荣的新路。“在这样一个文化需求多样化的时代,庄户剧团就是文化的使者,将种子播撒在田间地头。”

  针对解决基层文化管理专职人才匮乏的问题,山东省制定出台了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将重点放在落实乡镇文化站人员编制和村(社区)文化管理人员队伍上。仅去年以来,全省市、县两级免费培训乡镇文化站长和乡村文艺骨干22000多名,通过吸收志愿者组建的群众文化辅导团也发展到20万人。截至目前,山东省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达到3100多名,每个村(社区)基本都有1名文化管理人员。

  山东省还把文化发展目标纳入综合考核体系,把文化建设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在山东省科学发展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文化建设的权重占到了10%。

  “文化惠民、服务群众不能搞成活动式、运动式的一阵风,而要成为一种责任、一项制度、一件天天想着做好的事。”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郭树清说。

初审编辑:余梁
责任编辑:王晓亮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