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戏种新戏词,《圣水河的月亮》唱“亮”泉城
昨天晚上,由济宁市山东梆子剧团创排的山东梆子《圣水河的月亮》亮相山东剧院,拉开了“十艺节”文华奖展演评比的序幕。《圣水河的月亮》以农村留守妇女的婚姻纠葛和自强自立为主题,给具有300年历史的山东梆子增添了时代气息。
《圣水河的月亮》剧照
《圣水河的月亮》 剧照
《圣水河的月亮》故事感人至深
山东梆子《圣水河的月亮》剧照
大众网济南10月7日讯(记者 马俊骥)昨天晚上,由济宁市山东梆子剧团创排的山东梆子《圣水河的月亮》亮相山东剧院,拉开了“十艺节”文华奖展演评比的序幕。《圣水河的月亮》以农村留守妇女的婚姻纠葛和自强自立为主题,给具有300年历史的山东梆子增添了时代气息。
老戏新唱,传统戏种直面现实问题
《圣水河的月亮》讲述了在尼山脚下、圣水河边生活的中年农妇老耿勤劳朴实,却因在外工作的丈夫移情别恋,经历婚变,她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表现出坚韧、自立自强的品格。后来,前夫突发事故回到村里养病,老耿不顾流言蜚语、大义担当,上演了一场爱恨情仇、慈亲悲悯的感人故事,体现了博爱、宽容的人性之美。
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的人物矛盾和山东梆子铿锵有力的唱腔引得在场观众爆发出一阵阵热烈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作为一个具有300年历史的传统戏种,《圣水河的月亮》以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现状为素材,用现代戏的方式展现,让人耳目一新,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思考给剧目赋予了深厚的内涵,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引人深思。
“故事情节很吸引人,用现代戏的手法和山东梆子铿锵有力的唱腔来表现农村妇女生活的家长里短和爱恨情仇,很能打动人,也能教育人。”戏中“老耿”的扮演者、“梅花奖”获得者李新花说。
精品之路,打造经典冲击文华奖
《圣水河的月亮》是济宁市为了备战“十艺节”,历时近两年打造的山东梆子剧目。在选题方面,结合济宁地域特色和市场需求,选用了突出地方特色和思考社会热点问题的当代农村题材。济宁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周长征告诉记者,为了让山东梆子戏与现代舞台艺术和当代人的审美习惯完美结合,当地文化部门邀请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裴福林担任导演,并从北京、上海几大专业院校、院团聘请了舞美、服装、造型专家加盟此剧,组建了强大的主创班底。济宁市山东梆子剧院经过一个半月的全封闭式排练,历经几次大的修改和调整,力求锤炼精品打造经典。
“长期以来,戏剧作品都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创作、排戏、评奖,产品获奖后就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了。但文化体制改革之后的新机制要求我们的作品是艺术品的同时必须具备市场价值,必须紧紧地瞄向市场。”周长征说,《圣水河的月亮》除了要在“十艺节”期间冲击文华奖,还要融合市场属性,兼顾市场前景,成为济宁文化体制改革成功的标志之一,让老剧种不仅在艺术上,还在市场中焕发生机。
责任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