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艺术家当回讲解员不伤面子
十艺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正在进行中。在艺术创作方面,我们一直倡导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艺术家们前去当上一回讲解员,其实就是深入生活的一种非常好的方式。
□ 于国鹏
十艺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正在进行中。展览开幕当天,一些名艺术家参加完开幕仪式后,不像往常一样很快就离开了,而是到展厅自己的作品旁边,当起“义务讲解员”,这让人感到新鲜的同时,也禁不住为这种做法叫好。
先说这次美展,647件作品,可以说件件是精品,作者几乎囊括了当前老中青三代美术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有的作品还属“数年磨一剑”,质量非常高。作品风格也丰富多彩,有些画风的作品,平时很少见,在这次展览中也有展示。所以不少来自艺术院校的学生感叹,看这个展览很长见识,很受启发。
展览的吸引力毋庸置疑,两天时间,参观人数已经过万。同样不必讳言,前来参观展览的,除本身就是从事艺术工作的,或者是艺术专业的学生,或者是民间艺术爱好者外,还有一部分观众,就是为了瞧个新鲜,瞧个热闹。当然,来这里接受艺术熏陶,必定有所收获。但如果仅是走马观花地到此一游,除了一番热闹外没多学习点艺术知识,真是辜负了这卓越的笔墨丹青。
为了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省美术馆专门培训了一批志愿者,来为观众义务讲解,效果非常好,不时看到有观众向志愿者们询问请教。如今,这些著名艺术家主动加入“义务讲解团”,解析自己的作品,亲自服务公众,效果非常好,一举而多得,值得大力倡导。
像郭怡琮的《罗霄花开》,一幅大画,花团锦簇,色彩鲜艳,不太懂画的,只是觉得画得很漂亮。听一听郭怡琮自己的讲解,才会了解这幅画更大的价值不仅仅是好看,还在于笔墨技法的创新,他的画法打破了传统笔墨界限,重新组合,形成了“交响曲”。再如济南市美协主席韦新夷,也在不断地为观众讲解自己的作品《闯关东》。他解释说,从主题立意上,他要表现山东精神、山东文化中“闯”的一面,即表现积极进取、勇于变革的精神追求;从画面上,则致力于传达这样的精神,比如人物的眼神,并非凄苦绝望,而是充满希望,画面左下角,还特意画了一摞书,隐寓着一种希望,一种面向未来的努力。听他们讲过,对画作的理解自然更加全面,更加深刻。
过去,画家们尤其是成名的老艺术家们,不愿做这份工作,有的是因为工作忙,有的是感觉这活琐碎,不愿意耽误时间,还有的可能是放不下那个面子。从十艺节全国美展上的实际运行看来,这些想法都应当修正。艺术家们去给观众讲讲画,其实是一个多赢的做法。从作品来说,尤其是那些学术性比较强的作品,通过讲解,能保证观众准确理解作品技法及内涵,不至于被偏颇理解或者误读。从艺术家来说,能更直接、更准确地把自己的艺术主张、艺术创新传达到更多人,让更多人熟悉,获得更广泛的支持,获得更大的知名度;在同观众的直接交流中,还能够修正自己的艺术观点,碰撞出灵感火花,如此说来,伤面子一说无从谈起,反而是长面子的事。从观众方面来说,一方面获得了与著名艺术家直接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获得了非常纯正的艺术知识,能够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所以从哪方面说,这种做法都值得提倡、推广。
在艺术创作方面,我们一直倡导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艺术家们前去当上一回讲解员,其实就是深入生活的一种非常好的方式。
原标题:艺术家当回讲解员不伤面子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大众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责任编辑:王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