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1米”外的文明
” 10月20日晚,黄梅戏《徽州往事》在山东剧院演出,其主演是黄梅戏剧种的代表性演员韩再芬,她说,“山东人很爱戏也很懂戏,山东人是黄梅戏的知音。望着近在咫尺的演员,我突然觉得,艺术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文明离我们也很近,关键在于我们愿不愿意站得更近一些而已。
□ 王红军
前两天,在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上,山东艺术学院学生马胜利告诉记者:“我们要给自己设一个‘围栏’,离展品再远一些,不要随意去触摸书画作品,在1米多外的距离‘文明观赏’……”
观众欣赏书画展览,还有这么多“讲究”?一个小小的细节,彰显了我省观众“未欣赏先学礼”的新风。在十艺节舞台上,我们的观众既是来欣赏艺术,也是来学习欣赏的。
在书画展览厅,除了要保持安静的环境外,最重要的就是要爱护展品,不要用手触摸。触摸会使汗液滞留在展品表面,易使展品发生变化;个别展品如中国字画、油画、古籍善本、织绣品等都很“怕光”,在强光的照射下会加速“衰老”,甚至形成永久性损坏。
在文华奖、群星奖演出剧场里,不同剧种也有不同的“讲究”。如果迟到了,只能在幕间进场。在剧情高潮、精彩的段落和演出时都可以给予热烈的掌声,这是对演员很好的激励。但是,在许多演出中,哪些段落可以鼓掌,哪些段落不能鼓掌等,也是需要学习的。
如何欣赏艺术,这是一门学问。俗话说:“行家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作为一名观众,如果长期处于“看热闹”的心态,是肯定不能欣赏到艺术的精髓的。故而,在观看展览、欣赏戏剧之前,我们有必要像马胜利同学那样做一些准备工作,适当地学习一点欣赏礼仪,适当地读点历史、古典小说、古典诗文,甚至学习一点有关表演艺术的常识。
在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上演时,众多观众涌进省会大剧院。但是,面对“百戏之祖”的经典剧目,观众能否看懂?“我多亏提前做了‘功课’。”走出剧场时,一位年轻观众表示,“《牡丹亭》唱词的文学性太强了,有时候反而需要看英文字幕才能理解词句韵味。”
古人云:“未曾学艺先学礼”,“不学礼,无以立。”古人重礼,不学习“礼”,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因为礼是一种行为规范,是开展各种各类活动的基础。“礼闻来学,不闻往教。”在古人那里,学礼也是需要自觉自发,需要去主动学习的。
如今,我们的剧场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还有人抱着娱乐、玩耍的态度来看一场演出、看一次展览。但令人欣喜的是,随着十艺节的到来,随着各艺术门类舞台上“好戏不断”,观众“学礼”之风蔚然盛行,全省观众的“文明”程度已经有了质的提升。
在昆曲《红楼梦》演出时,省会大剧院座无虚席,“一票难求”,而演员们也一致夸赞山东戏迷素质高,“这几年演出那么多场,从没遇到像在济南演出的情况,整场下来没听到手机铃声,没看到观众来回走动。”这给他们带来了巨大鼓舞。剧中,幼年贾宝玉的扮演者翁佳慧说:“没想到昆曲在山东这么受欢迎,山东的观众特别热情,而且特别‘懂戏’。”
10月20日晚,黄梅戏《徽州往事》在山东剧院演出,其主演是黄梅戏剧种的代表性演员韩再芬,她说,“山东人很爱戏也很懂戏,山东人是黄梅戏的知音。尤其是我演的徽州系列,特别能打动山东人。”正是由于这样的观众反馈,韩再芬有计划带《徽州往事》到青岛、东营等地进行演出。
一场演出结束,演员们都会一一上台谢幕。望着近在咫尺的演员,我突然觉得,艺术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文明离我们也很近,关键在于我们愿不愿意站得更近一些而已。
原标题:“1米”外的文明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大众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责任编辑:王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