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走进5个语种国家 文化走出去要有独特性
10月18日至19日晚,苏州昆剧院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亮相文华奖舞台,少见地以中英文对照两个语种的字幕呈现给观众。” 在参加文华奖评比展演的同时,青春版《牡丹亭》多次走进山东大学、山东艺术学院等高校学生中。
□ 本报记者 王红军 本报实习生 王均会
10月18日至19日晚,苏州昆剧院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亮相文华奖舞台,少见地以中英文对照两个语种的字幕呈现给观众。
“我们的《牡丹亭》已经到过5个语种的不同国家和地区。”自2004年首演以来,该剧在全国20多个城市演出,并前往美国、英国、希腊、新加坡公演。苏州昆剧院院长蔡少华表示,“文化走出去,一定是要用我们的语言、我们的特征,去介绍我们的东西。”
在参加文华奖评比展演的同时,青春版《牡丹亭》多次走进山东大学、山东艺术学院等高校学生中。在此期间,本报记者对话了院长蔡少华。
“青春”不单指演员年轻
记者(以下简称记):我们怎么理解青春版《牡丹亭》中的“青春”?
蔡少华(以下简称蔡):“青春版”中的“青春”二字,不单指演员年轻、漂亮。我认为青春版《牡丹亭》,就是能够吸引年轻人。第一是大美,剧目对于美的追求。对于表达美,我们东方人有自己的特点,昆曲《牡丹亭》正是把这样一种特点集中在一起把美呈现出来。年轻观众可以从诗文、音乐、服装以及表演中,欣赏到一种综合的美。
第二是情,青春版《牡丹亭》是一卷“情”的诗篇。爱情故事在东西方各个年代都有,但我们东方怎么来表达,昆曲又怎样来表达?我想大家都很好奇,走进剧场后,这种东方写意诗画会唤起每一个人心里不同的情,就会产生一种灵魂的沟通,引起情感的共鸣。
第三.我们今天看到传统的经典,该用什么心态去看?这个也是我们年轻人比较关注的,从而带着欣赏和品评的心态来观看我们的剧目。因此,我们除了传承昆曲《牡丹亭》之外,今天带给观众的更多的是对经典、对传承的一种态度。
记:这是苏州昆剧院第一次来山东演出,你觉得山东观众反响如何?
蔡:我们来山东演出《牡丹亭》,这是第一次。而在演出之前,我们也走进了山东大学。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由于经历、教育等各方面原因,大家的理解可能会参差不齐,而我认为不管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不管是江苏观众还是山东观众,都会对美有一种共鸣。
当然,我认为山东人民会用极大的热情来拥抱我们的经典。在山东艺术学院作昆曲《牡丹亭》介绍时,虽然这些学生接触的很少,但当我们进行展现后,他们都很感动。我们用如此长久的时间打磨出来的一种文化激情,我想任何人都会不自觉地去欣赏。
“独特性”让我们扎住根基
记:在结合传统的同时又赋予其现代性,《牡丹亭》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蔡:我们关注昆曲本身的美学本质,也就是写意、诗画、精致、典雅,我们没有那么多的大制作,所有舞美都是用东方的书法诗词组成的,一个特别东方的空间,用这样一种手段让观众进入我们追求的境界,为我们的观众提供一个无限的想象。
在美国旧金山参加艺术节时,他们的艺术总监看了之后,感动地说,“你们的戏已经达到了人类欣赏的最高境界。”这就是意化的作用,他们的表演是将直升飞机直接搬到舞台上,而我们通过手眼身法传达感情,我们的观众就更有可能去体验它的无限可能。
记:那你们是如何让《牡丹亭》走进海外观众的?
蔡:为了让更多的观众真正走进里面,我们把剧目译成了各种文字,《牡丹亭》到过5个语种的不同国家和地区,他们看了后都有一种感觉:一是感情很细腻,一是演员的表演细腻传神,服装是那么讲究和雅致,他们自己发现原来东方是这样的一种表达。
我觉得,文化走出去,一定是要用我们的语言、我们的特征去介绍我们的东西。当然,我们也运用了西方的一些手段。作为进化中的舞台样式,我们的灯光、音乐都引用了西方的相关技术,音乐旋律引进了歌剧的某些手法,而如何将这些手段运用到我们的舞台上,是由我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所决定的,保持独特性才能让我们在文化交流中扎住根基。
昆曲未来“一天比一天好”
记:这次带《牡丹亭》亮相十艺节,你对《牡丹亭》的未来有何期许?
蔡:《牡丹亭》会一代一代的演下去,成为我们剧院的一个经典,我们也会继续培养新的演绎者、传承者,并在演出中不断地去提高它。因为戏剧就是一种不断追求的艺术。
我们的目的是让更多的观众了解昆曲,又通过昆曲来关注我们身边的传统文化精粹。昆曲发展遇上了最好的时期,我们有学习昆曲的学校,有中国最好的老师,后备力量充足。这次演出就是年轻演员挑大梁,两个主演年仅35岁,都已经获得了“梅花奖”。
记:昆曲《牡丹亭》、《红楼梦》的演员都很年轻啊。
蔡:一种艺术发展的状态和持续看演员。如果一个剧种都是60岁的演员在演,那就是很危险的,年轻靓丽也是艺术表演非常重要的一个形态,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也预示着我们昆曲的未来会一天比一天好。
记:这次参加文华奖角逐有信心吗?
蔡:参评文华奖是给我们的一个机会,我们会以最好的状态进行最好的呈现。而十艺节期间,山东观众非常踊跃,大家不自觉地掀起了一股赏剧热潮,有这样一种观剧氛围,我很受感动。我们也想借着这个东风,能够让更多的人关注昆曲,关注传统艺术的发展。
原标题:文化走出去,要有独特性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大众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责任编辑:王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