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情》:沂蒙情长恩深重 红色精神代代传

2013年10月23日 07:02作者:孙临平来源:大众日报

这出戏情深恩重,充分展现了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和子弟兵血肉相连的情,形象揭示了沂蒙精神爱党爱军的魂。《沂蒙情》创作历时两年,为了光大沂蒙红色文化,打造传世精品力作,编导演职人员深入革命老区调查采风、体验生活、激发灵感。

  《沂蒙情》剧照

  □ 孙临平

  我这个生在沂河畔、长在蒙山下的观众,走进剧场看现代柳琴戏《沂蒙情》,看完戏后走不出戏——这真是一出令人情牵容动的好戏啊!
  这出戏情深恩重,充分展现了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和子弟兵血肉相连的情,形象揭示了沂蒙精神爱党爱军的魂。剧中沂蒙山一门忠烈、两代红嫂、三个女人舍家舍命拥军支前的故事,特别是两个年轻女主人公山杏和秋月忠贞守望家园故土、守望爱人、最后以身殉节报国的悲烈之举,感人肺腑。其创作原型虽然主要取材于抗战时期沂蒙腹地蒙阴县的“模范烈属”李凤兰,其实更是当年无数沂蒙母亲、沂蒙红嫂、沂蒙女儿为革命舍身取义的真实写照,是当年沂蒙人民“一块布做军装,一口粮送军粮,一座桥架肩上,一个儿子上战场”的真实写照。“男人是天,女人是地,如果有一天天塌了,那就得由地接着啊!”《沂蒙情》对沂蒙女性这种大情大爱、大节大义、大言大声、大美大容的讴歌,自然也是对沂蒙人民、沂蒙精神乃至沂蒙文化的辉煌礼赞。这出情深恩重的戏再次警醒我们牢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只有420万人口的沂蒙山人,就有23万人参军作战,100万人拥军支前,10.5万人血染疆场、马革裹尸。仅抗日战争时期,就有15.5万沂蒙妇女以不同方式掩护了9.4万多革命军人和抗日志士,4.2万名沂蒙妇女救护了1.9万名八路军伤病员。正如陈毅元帅所言:“我就是躺到了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人民,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是啊,我们怎能忘记用血汗和生命养育了革命、养育了党、养育了子弟兵的人民呢!如果忘了,就是忘了昔日中国革命胜利之本,就意味着背叛。同理,我们更不能忘记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如果忘了,就是毁了今天中国建设和改革成功之基,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
  这出戏推陈出新,焕发了传统柳琴戏的生机活力。《沂蒙情》之所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余音绕梁,除了思想内容好,还在于艺术形式好,传统和时尚统一,戏曲韵味和歌剧新质交融,表现了沂蒙文化的浓郁特色,彰显了柳琴戏的独特魅力。“拉魂腔”中丰富多彩的花腔、独具特色的拖腔、委婉华美的女腔和浑厚纯朴的男腔,着实征服了观众。
  这出戏是创作演职人员德艺双馨的倾情之作。《沂蒙情》创作历时两年,为了光大沂蒙红色文化,打造传世精品力作,编导演职人员深入革命老区调查采风、体验生活、激发灵感。成戏后在临沂市各县区巡回演出60多场,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打磨。特别是几位主要演员,都是蒙山沂水养育的柳琴戏表演艺术家,她们真情入戏演英雄,物我两忘歌沂蒙,极大地提高了这出戏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谢沂蒙人民、感谢沂蒙人民的艺术家、感谢《沂蒙情》,为我们传输了报国为民的思想乳汁、政治营养和精神力量!

  原标题:沂蒙情长恩深重 红色精神代代传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大众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初审编辑:刘宝才
责任编辑:王晓亮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