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傲立自主创新潮头的“大湖名城”
作为誉满全球“人造小太阳”的前身,“合肥超环”1991年来到合肥。它为推动我国聚变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已经完成所有使命。
“大湖名城、创新高地”之“新”:
合肥:傲立自主创新潮头的“大湖名城”
随着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一声宣布,中国首个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合肥超环”近日正式退役。
作为誉满全球“人造小太阳”的前身,“合肥超环”1991年来到合肥。它为推动我国聚变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已经完成所有使命。
合肥创新探索如大潮奔涌,无论是“合肥小太阳”,还是近期完成服役的“合肥超环”,都是其中的精彩浪花。
创新是“没有出口的高速公路”,也是“沉默者坚定的长跑之路”。
合肥是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合肥始终探索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之路,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迈出新步伐;先后获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
“小太阳”照耀大湖名城
“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长大以后能播种太阳……一颗送给南极,一颗送给北冰洋;一颗挂在冬天,一颗挂在晚上。到那个时候,世界每个角落都会变得温暖又明亮。”这首轻快活泼的儿歌《种太阳》里,所描述的关于“播种太阳”的梦想,最快在30年以后就将成为现实。
胖墩墩、圆乎乎,个头儿不算太大;“脑袋”上立着五星红旗,伸出的一只只“小手”,将来传递的就是“温暖的阳光”——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里,记者见到了久仰大名的“人造小太阳”——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外表看起来憨态可掬的它,远远不像传说中的那么神秘。然而,在该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吴新潮的眼里,这个“宝贝疙瘩”,可是咱们的“国宝”呢!
“目前,世界上有五大强国拥有‘人造小太阳’的核心技术,中国就是其中之一。我们面前的这个‘小太阳’,还是世界技术排名领先的,不久前又刷新了两项世界纪录。”据介绍,截止到目前,“小太阳”是人类最终解决能源问题的最大希望,而吴新潮更是向记者透露,依照合肥这个“小太阳”的发展进程,最快在未来30年左右实现安全、稳定地运行,到那时,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电、热等能源,都能由“小太阳”来源源不断地供给了……如何依靠科技的力量加快合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见一斑。
勇夺无数“全球第一”
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第一台空调、第一辆卫星汽车、第一条纯电动公交线路,世界第一台DVD、第一台仿生洗衣机……在安徽合肥诞生。
创新,是实现经济腾飞的翼下之风。崛起赶超中的合肥,是一片创新的沃土。2004年,国家科技部批准合肥为全国首个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合肥与创新,结下不解之缘,从此,合肥走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创新之路。
在夺得无数个“国内第一”、“全球第一”后,近年来,合肥科技创新屡结硕果——
建成并试运行了通信试验示范网,标志着合肥成为了全球首个拥有规模化量子通信网络的城市。量子通信网覆盖之处,信息传递就如同装上了一道绝对安全的“防火墙”,通信内容易被窃取泄密这一世界性难题,将迎刃而解;
一个小如食指指尖的芯片在合肥问世,这就是4G技术中的核心芯片, 经过它的运转处理,一部500M的电影,5秒钟就可以下载完毕;
国内最大的等离子显示屏在合肥诞生。这块显示屏标准尺寸为宽2米,高1.2米,对角线长为85英寸,足足有一张单人床大小。在此之前,如此“大块头”的等离子屏国内一直是空白,国外,也只有松下、三星等少数厂家可以生产。
中国大陆创新能力最强城市;中国自主创新年会“十大创新型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科技兴贸重点城市;全国城市信息化试点市;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市……一路前行,合肥科技创新屡获殊荣。
2012年7月,合肥创新发展再迎盛事——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破土动工。未来,这里将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高层次人才聚集中心、高科技产业孵化中心和先进技术成果研发中心、转化基地,创建科技体制改革和区域科技体系建设的示范基地。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将成为合肥创新高地的重要一核。
技术的创新还带动创新产业的蓬勃发展。
13年前,科大讯飞在合肥悄然成立,13年后,科大讯飞已发展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语音上市公司,以及中国沪深两市市值最高的软件企业。科大讯飞还将在合肥形成语音产业的集聚之势,逐步把合肥打造成为全球语音研发和产业化的高地。
在合肥高新公交停车场,有一辆全国“最能跑”的新能源客车——充电一次,跑276公里。这归功于合肥研制成功的续航能力达380公里以上的新能源客车大容量锂离子电池。作为全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合肥的新能源汽车推广量目前已位居全国第一。
在成为中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重要的汽车城后,合肥正在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新型平板显示、节能环保、生物、新材料、公共安全、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无中生有”、迅速崛起。
创新,像DNA一样流淌在合肥的血液里。合肥正在把创新打造成一个闪亮的城市品牌,更成为合肥立于不败之地的城市核心竞争力。
敢为人先创新路
根据《合肥市2013年自主创新工作要点》,合肥自主创新又有了新内涵:围绕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和实现“新跨越、进十强”目标的总体要求,坚持创新推动战略,以培育新兴产业增长源为重点,推动全市自主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8%;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5%;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30%,万人拥有发明专利数达到5件;全社会研发投入(R&D)增长20%;技术合同交易额增长25%。
今年合肥市即将继续推进的几项试点工作,同样可圈可点。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工作,将鼓励以科技成果出资入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全年新增70家辅导培训试点企业,完成20家试点工作。
在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工作上,将推进国家专利保险试点建设,支持高新区争取国家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试点。组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产业投资基金。扩大政策性拨款预贷款和科技型企业贷款风险池等规模,推广专利权、股权、商标专用权质押等融资产品。支持科技型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发行各类债券直接融资。
此外,合肥市还将探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新模式,推动公共安全、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物联网、生物医药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积极开展技术合作,推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
一边是“天网、地网、虚拟网”三网“罩”着,一边是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安防的智慧生活,科技创新最终带来的,终将是惠民、便民、利民的贴心生活。
据介绍,“十二五”时期,打造创新高地,抢占高端产业,合肥将全面开展“科技8521行动计划”——
8:培育智能语音、量子通信及公共安全、智能制造、平板显示、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及新医药、集成电路、光伏及新能源等8个新兴产业增长源,大幅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5:建设中科智城,聚力打造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争取新建国家大科学工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5个高端创新平台载体为引领,大幅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2:培育2000户技术领先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大幅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1:打造人才特区,引进和培育100名领军人才和1000名高端人才,大幅提升高端领军人才集聚能力。
按照《意见》,合肥市将致力于到2020年,形成与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和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相适应的城市创新体系,使合肥成为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知识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高层次人才集聚中心和自主创新示范区。
(赵登岩、刘甜甜)
责任编辑:刘宝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