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识字班":革命文化的"活化石"

2013年08月20日 13:52作者:来源:南海网

  沂蒙山的“识字班”与抗日根据地开展的文化活动密不可分,最早是从滨海区的莒南县兴起的。莒南县素称山东“小延安”,早在1940年全境就已解放。1941年3月,中共山东分局、省战工会等领导机关和八路军第115师司令部由鲁中转移到莒南大店,并驻扎近5年。是年春,根据地各党政军机关所属八大专业剧团举行了为期10天的联合观摩演出,6月,又在西岭泉村举行十一大剧团参加的文艺会演,这两次会演推动了莒南乃至整个沂蒙山区群文活动的开展。此后,莒南有条件的村庄都成立了庄户剧团。

  “三八”妇女节前,记者来到沂蒙革命老区莒南县,一踏上那片热土,就被淳朴的乡音、满脸虔诚的乡亲所感染,尤其是一声声饶有情趣的“识字班”称呼。乍一听,还认为是时下流行的各种辅导班、学习班,经打听,原来这是乡亲们对年轻姑娘的称呼。

  “识字班”称谓是块“活化石”

  “识字班”称谓是一块“活化石”,它记载着一段很有纪念意义的历史,它是革命战争年代老区妇女积极学习文化知识、追求上进的代名词。

  说起这一称谓,还有段令人感动、发人深思的来历。

  沂蒙山的“识字班”与抗日根据地开展的文化活动密不可分,最早是从滨海区的莒南县兴起的。莒南县素称山东“小延安”,早在1940年全境就已解放。1941年3月,中共山东分局、省战工会等领导机关和八路军第115师司令部由鲁中转移到莒南大店,并驻扎近5年。是年春,根据地各党政军机关所属八大专业剧团举行了为期10天的联合观摩演出,6月,又在西岭泉村举行十一大剧团参加的文艺会演,这两次会演推动了莒南乃至整个沂蒙山区群文活动的开展。此后,莒南有条件的村庄都成立了庄户剧团。

  轰轰烈烈的群文运动使农村里的青壮年小伙子纷纷参军或支前去了,广大农村妇女也勇敢地走出家门,走上社会,参加了八路军开展的扫盲运动—识字班。识字班按年龄、性别分班,班里大都是妇女和小姑娘,由于未婚女青年班坚持得最好,成绩也最突出,还受到根据地党政军领导的好评,时间久了就习惯称女青年为“识字班”。这样,“识字班”就成了沂蒙山区年轻姑娘的特殊称谓。当时流行的《识字班歌》,“识字班里真模范,俺到课堂去上班,一直上到下两点,回到家中快纺线;各人识字各人好,妇女地位得提高,能看书来能看报,也能看那北海票(当时的货币)……”生动展现了女青年上识字班的情景。

  70多年过去了,“识字班”这个称谓仍然并将永远存活在沂蒙老区人们的语言中,鲜活地记载着那段让人难忘的历史。

  “识字班”故事感人肺腑

  莒南县的“识字班”经验迅速在整个沂蒙山区推广普及,推动了整个老区妇女解放运动。随着革命形势的深入发展,青壮年纷纷参军上前线,仅有400万人口的沂蒙山区,就有20万人参军入伍,100多万人参战支前,10多万先烈血洒疆场,上演了“最后一个儿子上战场、最后一粒粮食送军粮、最后一块布料做军衣”的感人场面。

  在这场空前的革命浪潮中,“识字班”的表现尤为突出,她们积极拥军支前,送郎参军,做军鞋、碾军粮、抬担架、救伤员,涌现出大批的模范人物和英雄事迹,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乐章,把慷慨无私的崇高情怀展现到极致。有“谁第一个报名参军,俺就嫁给谁”的莒南县洙边村的漂亮姑娘梁怀玉;有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张玉梅、伊廷珍、公方莲、伊淑英、杨桂英、冀贞兰;有用身体和门板搭起火线桥的李桂芳;有创办“战地托儿所”的沂蒙母亲—王换于;有用乳汁救活亲人八路军的红嫂—明德英;有艰辛抚养八路军后代的尹德美;还有勇敢参军的“识字班”们……她们都是那一时期涌现出来的巾帼英雄。

  毛泽东批示“记工学习班”事迹

  1954年,为解决记账难的问题,莒南县高家柳沟村的严汝美、严汝香等6名妇女创办了记工学习班,组织青年农民学文化。她们将所学内容编成歌谣,并创造了见物识字的学习形式,使该村处处是课堂,处处有教师,呈现出夫妻学习、姐妹学习、妯娌学习的热潮。

  1955年12月27日,毛泽东对《山东省莒南县高家柳沟村青年团支部创办了记工学习班》作了批示,肯定“这个经验应当普遍推广”,称赞“山东省莒南县高家柳沟村的青年、团支部做了一个创造性工作”。

  毛主席的批示极大地鼓舞了高家柳沟农民学文化的热情,村团支部、妇代会相继办起了12个青壮年学习班,6个妇女学习班,编写了《业余学习语文试用课本》、《学哲学课本》、《高家柳沟诗选》等。1971年,该村业余学校发展到33个班,常年参加业余学习的有1060人,学龄儿童全部入学,基本上扫除了青壮年文盲,走在了全国扫盲工作的前列。是年,左振堂(女)等4人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了高家柳沟农民业余教育经验。

  高家柳沟妇女记工学习班涌现出了大批优秀妇女代表。其中,严汝美1978年出席了全国第四次妇女代表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严维芬任村团支部书记期间,出席了共青团临沂地区和山东省代表大会,并分别作了典型经验介绍。

  改革开放以来,在记工学习班的带领下,该村妇女秉承优良传统,悉心教育子女,2000多人口的村先后有300多名农家子弟考取了大中专院校,走出山门到全国各地求学深造、工作创业。

  “识字班”风采生生不息

  “识字班”是革命战争年代的文化现象,是沂蒙山区乃至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深深地根植于沂蒙山区这片富含红色文化基因的土地上,延续着、回味着。在这里,没有人不知道“识字班”就是姑娘的意思,它已成为沂蒙山区的一个文化品牌,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永远鲜活亮丽着。

  如今,战争的硝烟已散去60多年,沂蒙老区的父老乡亲对姑娘的称呼—“识字班”始终没有变,而那走过春、夏、秋、冬的“识字班”们依然负重前行,继承革命的传统也永远没变。她们正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建设家乡、发展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涌现出很多科技能手、致富能手、教育能手、拥军模范,书写着新时期“识字班”的崭新风貌。沂蒙草编、沂蒙剪纸、沂蒙刺绣、沂蒙鞋垫、沂蒙煎饼等众多流传民间的传统技艺又展现出新的沂蒙山“识字班”的风采。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高娜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