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弘扬沂蒙精神 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
发源于沂蒙革命老区、长成于齐鲁大地的沂蒙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在革命战争时期的体现和升华,是我们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山东精神的集中体现。作为当代山东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使之代代相传、发扬广大,不断激励全省人民开创富民强省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发源于沂蒙革命老区、长成于齐鲁大地的沂蒙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在革命战争时期的体现和升华,是我们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山东精神的集中体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沂蒙精神不断增添新的元素,赋予新的内容。在其丰富多彩的内涵中,有一个“内核”历经岁月淘洗却从不曾褪色,历经千难万险却从不曾动摇,那就是对党和党的事业无比坚定的信念。
怀着这个坚定的信念,山东人民趟过历史长河中的一道道激流险滩,创造了一个个辉煌业绩。在新时期,沂蒙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紧密结合,成为推动山东发生历史性巨变的强大精神力量。
“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山东省委、省政府都要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带领广大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省委书记姜异康说。
始终如一的坚定信念
著名诗人苗得雨回忆,父亲1939年在沂南参加革命,他有个发现:国家正式出版的地图上,从没有“沂蒙山”这三个字的山、山脉或地名。“沂蒙山”这个称谓明确响亮地提出来,是始于党中央对115师东进的指示:要建立沂蒙山抗日根据地。这一段指示记录在《山东军区战史》上。
大名鼎鼎的沂蒙山既不是一座山,也不是一道山脉。它是一座巍然耸立的精神高山,承载着齐鲁儿女的信仰与信念。
“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朝阳官庄彭大娘,参军工作做得强,母送子来妻送郎,四儿一女上战场”,这是当年山东根据地广泛流传的民谣,七八十年的时光过去了,山东人民对党和人民军队的热爱丝毫未减。一代又一代的齐鲁儿女,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搞建设,断头流血以从之,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使一个陷入苦难深渊中的省份,逐步从战争走向和平,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历史巨变。
这是信念的力量。自从革命的火种传入齐鲁大地,山东人民便有了一个坚定的信念: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跟着共产党才能过上好日子。在这个坚定信念的指引下,无数优秀齐鲁儿女不惜抛下自己的一切,怀揣救国救民的理想,投入到革命的滚滚洪流;在这个坚定信念的指引下,根据地的父老乡亲“一块布做军装、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上战场”,毁家纾难,戮力支前;在这个坚定信念的指引下,山东人民在和平建设年代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激情,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过上了小康生活,迎来了富民强省的光辉前景。
沂蒙精神,就是这些理想和信念的结晶。 它发端于革命战争年代,成长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凝结着齐鲁儿女的鲜血与生命、智慧与汗水。它缘起于沂蒙革命老区,在全省各地传承散播,在山东人民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滋养下,逐步成为具有浓郁山东色彩和鲜明时代特征的先进群体意识。
解放战争时期,在渤海区,有一个老大妈家里三个儿子全部报名参军,大儿子50多岁,部队说年龄太大了不合格,大妈便把自己的长孙送上去。整个革命战争期间,山东有100万热血男儿参军,牺牲在册的烈士就有189344人,无名烈士难以计数。山东4000万人口中,有1100多万人次的支前大军,奋战在前线和后方,自己的干粮吃完了,宁愿饿着也不吃一口拥军粮,宁愿自己挨冻,也要把自己的被子给伤员盖上,“沂蒙六姐妹”、“红嫂”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对党和人民军队无比热爱,奋勇杀敌、拥军支前,这是沂蒙精神的特质之一。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这种爱党爱军、永远跟党走的信念没有变,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奋进,敢为人先的精神得以发扬。20多年前,平邑县九间棚村穷得远近闻名,1983年人均收入还不到180元,男光棍队伍成了排。1985年,刘嘉坤担任村支书后,毅然带领群众向贫困宣战,5年整山治水,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彻底改善,接着他们选准突破口,下山进城办企业、创办农业科技园, 开始了第二次创业,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富裕村。刘嘉坤说:“小富即安没出息,老百姓为什么跟党走,因为前面永远有目标。”
靠着勇立时代潮头,永不停步、永不懈怠的这股劲儿,1995年,沂蒙老区在全国18个连片扶贫地区中率先整体脱贫;也正是靠着这股劲儿,山东甩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成为多项指标排在全国前列的省份。
信念坚定,是沂蒙精神的核心。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还是安居乐业的和平年代,无论是在平稳发展的建设时期,还是在重大灾难的危急关头,山东人民坚定不移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始终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跨过革命和建设道路上的一个个艰难险阻,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在这个过程中,沂蒙精神作为全体山东人民共建共有的精神财富,始终凝聚着人心、鼓舞着斗志,为山东人民战胜一切困难,不断开拓新局面,取得新胜利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沂蒙精神诞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升华于解放战争时代,但意义绝不仅限于历史。在当代,它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守刚说。
生生不息的精气神
2010年9月16日,中国(临沂)市场贸易博览会,包括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内的10万国内外客商云集临沂。马云有三个没想到:一没想到革命老区临沂这么美,二没想到不全是地产品的商城这么大,三没想到物流做得这么好。他在演讲中说:我今天是带着非常崇敬的心情来的,我觉得你们创造的不仅是中国奇迹,也是世界奇迹。
山东精神山东人。
外地来的客人经常感慨,在山东最容易引起他们注意的不是井然的市容市貌、壮丽的山海风光,而是山东人的精神风貌,山东人身上的那种精气神。这种精神风貌,于一地百姓,就是那种勤劳善良、朴实无华的品行,在街上问个路,总会有人不嫌其烦地详细给你指点,坐趟公交车,总能遇到给老幼让座的情景,小事见品质,小事也见真情;于一方政府,就是那种千方百计谋发展的热情和干劲,发展慢了坐不住、争不到一流也坐不住。
历数今昔,王尽美、于化虎、任常伦、明德英、张自忠、杨子荣、王杰、焦裕禄、张海迪、王乐义、许振超……一连串闪光的名字是优秀齐鲁儿女的代表。他们的行为最初也许不被人理解,却以山东人特有的精气神,书写出举世皆惊的篇章。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评选的“双百”人物中,山东占据了19名之多;在历届全国道德模范的评选中,山东同样名列前茅。
有了信念,便明确了方向;有了信念,更懂得了取舍。为了值得坚守的信念,牺牲个人利益、局部利益义无反顾,抛头颅、洒热血、献出最宝贵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当这种信念成为一种群体意识,沂蒙精神所迸发出的力量最终汇聚成惊天动地改写历史的合力。
和平年代,多难兴邦。每每遇到重大自然灾害,或是在社会发展的危急关头,深明大义的山东人民总是团结在党高扬的旗帜下,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在新时期,山东人的这种精神,突出地表现为顾全大局、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
“非典”肆虐之际,山东街头踊跃献血的群众排起长队,“山东血”一度占到京城供血量的90%。其中,献血队伍里,就有蒙山脚下的老支前模范宋佳芳。老太太年近七旬,她得知北京缺血的消息后寝食难安,让儿子陪着花四个小时赶到临沂,因年事已高,不适合献血,她让儿子把血献了出去。
四川地震发生后,山东举全省之力支援北川灾后重建,3万多名援建大军完成22个乡镇重建后,又用整整一年时间,重建了一座现代化新县城,成就了新中国建城史上史无前例的壮举。援川干部的杰出代表崔学选,就是新县城建设组组长,他救助了灾区6个孤儿,6个孤儿送给他一块腊肉,崔学选怎么也推不掉。这块腊肉在指挥部帐篷里挂了很长时间,崔学选不准大家吃,他说:“你们看看这块腊肉,为了灾区人民,我们该流血就流血,该流汗就流汗,该流泪就流泪!”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这酷热的七月,请接受来自雪域高原的问候。”今夏,在“山东哥哥”资助玉树贫困学生一周年到来之际,玉树县的小学生给“山东哥哥”寄来一封信,感谢默默资助他们的好心人。多年来,山东对口支援新疆、西藏,从雪域高原上,到胡杨红柳边,都有齐鲁儿女的不倦身影。他们以饱满的精神和无私的援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期沂蒙精神。其中,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就是他们中的光辉代表。
滴水穿石,铁杵成针。精神层面的东西从来都不是短期之内就能形成的,几十年来代代相传的沂蒙精神以其大义大勇、大仁大爱,为当代山东精神山东人注入了优良的基因,铺陈了基本的底色。
责任编辑: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