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沂蒙精神 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
有一种精神,诞生在八百里沂蒙,寄托于英魂忠骨,崇尚大义大勇,主张大仁大爱。从沂蒙精神到山东精神,皆由无数人民群众携手并肩、拼搏奉献谱写而成,就像齐鲁大地上枝繁叶茂的大树,深深地扎根在这片沃土之中。正是在光辉精神的感召下,山东人民拼搏创新,开拓奋进,闯出了一个新山东。
有一种精神,诞生在八百里沂蒙,寄托于英魂忠骨,崇尚大义大勇,主张大仁大爱。在她的感召下,沂蒙人民乳汁救伤员,肩膀搭人桥,一口饭做军粮,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上战场。这种沂蒙精神感天动地,彰显了山东人“忠厚正直、豁达淳朴、崇礼尚义、勇敢坚韧、勤劳智慧”的优良传统。
有一种精神,脱胎于两千年齐风鲁韵,书写于泰山黄河,不畏困难艰险,敢于奋进挑战。在她的旗帜下,有人把生命交给雪域高原,有人把企业文化“写”进哈佛教材,有人把集装箱装卸效率做成世界纪录……他们是沂蒙精神的传承者,又是“改革创新、开放包容、诚实守信、务实拼搏、敢为人先”的新时期山东精神的诠释者。
从沂蒙精神到山东精神,皆由无数人民群众携手并肩、拼搏奉献谱写而成,就像齐鲁大地上枝繁叶茂的大树,深深地扎根在这片沃土之中。
历史进步的推动力
1944年,鬼子残忍地挥舞着屠刀,同仇敌忾的沂蒙人民却充溢着“大爱”。洙边村有个叫梁怀玉的姑娘,是村识字班的队长,在一次参军动员大会上,18岁的漂亮女孩勇敢地走到台前,大辫子一甩,撂下一句话:“谁第一个报名参军,俺就嫁给谁!”夺了头名的后生刘玉明赢得了姑娘芳心,他同十几个青年一起奔赴前线。
在七十二崮下长大的沂蒙人,生就了山一样的执着和朴实,奉献着自己的生命与青春。临沂大学沂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张学强说:“沂蒙精神是人民大众创造的,鲜明的群众性是其独特风貌。”
战争年代,沂蒙人推着小车支前,如今推动老区旧貌换新颜。作为沂蒙精神的发祥地,现在的临沂称得上商贸物流之都,154处专业批发市场聚拢天下客商,3万多个货物品种来自五湖四海,电子商贸平台上轻点鼠标,便可轻松实现“买全球,卖全球”。谁曾想,如今的大生意,竟是从路边摊发展起来的。30多年来,在临沂西郊摆地摊卖布头的小商小贩们,从台子摊位挪进大棚,又从大棚搬进楼房,竟然闯出了一个大市场。
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历史的每一点进步,发展的每一点成就,都离不开人民的奉献与创造。纵观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作为主体的人民群众身上蕴藏的干事热情、创业激情和创新创造豪情,无疑是最值得依靠的推动力。
1978年春,乍暖还寒,东明县沙窝公社柳里村的干部们悄悄干了件“大事”,他们把收归集体的自留地退给农民,把600多亩撂荒地分给各家各户。这一举动,比闻名遐迩的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土地承包还要早上半年多,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先声。
群众的干劲儿和激情一旦被激发,必将产生巨大的生产力。从1979年春,全省开始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到1984年,全省粮棉油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32.9%、10.2倍和89.8%,数千万山东农民的温饱问题初步得到解决。 改革开放以来,齐鲁大地涌现出了不少“能人”,他们扎根群众,与群众一起干出了一番事业。寿光市三元朱村的王乐义,1978年上任村支书,为搞冬暖式大棚蔬菜,他进北京,上辽宁,三顾茅庐,拜师学艺;为了推广,他率先试种,没白没黑,即便因患癌症做了直肠切除手术,腰间挂个粪便袋,他也没停下脚步。三元朱村也因此从集体积累2800元的穷窝子,变成了年人均收入14000多元、集体积累4000多万元的小康村。
人民群众的智慧犹如汪洋大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面对社会纠纷这一“棘手事”,新泰市的群众想出了好办法:通过组织平安协会,发挥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以及农村“能人”的作用,借助他们的威望和能力,德法结合,化解了许多难题。
创造,源自群众无穷的智慧;创新,正是沂蒙精神不老的生命力。数十年来,沂蒙精神与时代精神结合,不断生根发芽,发扬光大,书写出丰富多彩的新时期山东精神。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一个个“山东经验”叫响全国;张瑞敏、周厚健、孙丕恕……一批批现代企业的领头人锐意创新,带领“山东制造”走向“山东创造”;普通工人许振超,靠自学成才征服世界纪录,让“振超效率”扬名全球;山东电力、济南交警,更是将一种精神内化为整个行业的道德规范和职业标准……
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涂可国认为,近年来山东致力于创新型省份建设,大力倡导创新理念,融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锻造出崭新的“山东精神”,成为推动山东又好又快发展的精神动力。
正是在光辉精神的感召下,山东人民拼搏创新,开拓奋进,闯出了一个新山东。
执政为民的感召力
“云山苍苍,沭水泱泱,烈士之风,山高水长。”
纪念碑上刻着的后人缅怀,是对烈士的崇高褒奖。那是1941年,莒南县渊子崖村村民以牺牲140多人为代价,毙伤日伪军154人。面对敌人的枪炮,他们用以誓死抗争的,无非是土枪土炮、大刀长矛,以及血肉之躯。
这几乎是一个传奇。憨厚质朴的沂蒙人,何以如此义无反顾跟着党干革命、搞建设?勇气源于希望,希望源自信任:一个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进了党章的党,一个把人民利益镌刻在旗帜上的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强调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践行“三个代表”,致力科学发展。这一切,无不代表着民心所向。
为民谋利,是山东各级党组织一以贯之的使命。尤其是近年来,从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到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再到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省委、省政府勾勒出一幅宏伟蓝图,而其中的灵魂,始终落脚在一个“民”字: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历史上,山东人曾经贫穷落后、苦难深重:黄泛天灾,兵戎刀戈,苛捐杂税,饭桌上是煎饼,衣服上是补丁,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不少山东人背井离乡闯关东、谋生路。正因如此,执政为民首先就要改变山东相对贫穷落后的局面,建设富庶文明的新山东。
数十年间,山东的干部群众戮力同心,埋头苦干,用心巧干,实现从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向全面小康迈进,跨越的步伐越走越稳健。其间,山东经济总量跨入全国第一方阵,花了14年时间从千亿元到万亿元,4年实现从万亿元到两万亿元,2年实现从两万亿元到三万亿元。去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3.9万亿,人均达到6000美元,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执政为民,还要不断提升发展质量。
2009年底和2011年初,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先后上升为国家战略。高标准设计,高起点规划,“一黄一蓝”助山东“肋生两翼”,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境界。如今的山东,全面拓展发展空间,发展视野瞄准国际化,陆上山东、海上山东、海外山东三足鼎立,支撑起“大山东”、“新山东”的格局。
受学于孔孟之道、滋养于泰山黄河,带有浓厚的农耕文化积淀的山东,如今拥抱海洋,并不断从“浅蓝”驶向“深蓝”,吸纳开放包容、勇于探索的海洋精神素质,也在不断丰富发展着新时代的山东精神、沂蒙精神。
与此同时,重点区域带动战略改善着山东发展格局。在加快推进“一黄一蓝”两大国家层面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和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扎实推进,省会建设发展步伐加快。同时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去年地方财政收入过1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70个,其中过30亿元的11个。
为了群众,就要让人民群众享受到碧水蓝天。为此,山东在率先发展的同时,着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2007年9月5日,山东传出淘汰小火电的“第一爆”:微山湖煤电公司8台燃煤小火电机组的主厂房和两座烟囱被爆破拆除,同时,枣庄、淄博、东营等地的121台小火电机组也相继拆除。
“十一五”期间,山东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成效显著: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5.2%,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较“十五”末提高4.3个百分点;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累计分别下降22.1%、20%和18%,省控59条主要污染河流全部恢复鱼类生长。
“十二五”开局之年,山东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突出农业做优、工业做强、服务业做大。继去年粮食产量实现连续8年增长后,山东人民战胜罕见的冬春连旱,今年夏粮产量实现“九连增”。
营造幸福的向心力
1948年隆冬时节,淮海战场上金戈铁马,郯城县民工李荣祥推着独轮木车,一路追随胜利的脚步。一路上,他吃窝头,啃咸菜,喝凉水,直到饿昏过去,也不舍得吃一口军粮。
饥饿,便是渴望,便有梦想。推着小车支前的沂蒙人民,如今梦想成真:农业税取消,农民种地不再上税了;义务教育免费,孩子上学不再花钱了;新农合、新农保这些“普惠制”的医疗、养老模式,让百姓享受到了更多的发展成果……
过去5年,我省财政对民生投入累计达7004.5亿元,2010年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总额的51%。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9946元、6990元,年均增长13.2%、12.2%。
“高度关注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实利益问题,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的话,道出山东省委、省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决心。
正是有了省委、省政府的强力推动,山东的民生事越办越多、越办越好,办到了百姓的心坎儿里——
解决了52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近400万户农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2003年,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养老和医疗保险为主体,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从2008年开始,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2005年,在全国率先启动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目前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山东人均期望寿命从解放初的35岁,提高到75.02岁,高出全国2岁多;全省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到20.5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
在此基础上,我省进一步提出:“十二五”期间,将加大分配调节力度,努力做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争取农民收入增幅更高一些。
随着生产生活水平的长足进步,丰衣足食、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正逐步实现,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中,曾经长期萦绕着的“饥饿感”渐渐消散,群众终于触摸到更高层次的“幸福”。
幸福是什么?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答案。或许在一个进城卖瓜的瓜农看来,幸福就是安心把瓜卖出去,换回油盐酱醋、孩子的学费和明年的种子农药。在济南,瓜农再也不用东躲西藏,跟城管打游击了。今年西瓜上市之前,济南城管绘制出一张“西瓜地图”,在全市设置数百个西瓜销售点,引导瓜农定点卖瓜。瓜农有钱赚,市容更整洁,市民更方便,三者之间看似无解的矛盾,被一张“西瓜地图”化解于无形。
人性化、公开化、透明化,越来越成为社会管理的常态;重民意、听民声、问民需,越来越成为执政执法的规范。
2009年10月,山东吸聚神州目光,在《相亲相爱》的主题曲声中,十一运会燃起辉煌。在50年全运历史上,这是与众不同的一届,因为它让“全民全运”的理念深入人心:创造性地由17市同办,让全省人民共享“红利”;把全民健身纳入赛会筹办,让健康观念播撒齐鲁;3年筹办过程中全省投入六七十亿元,进行全民健身设施建设……
你把群众放心上,群众才会把你放眼里。只有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凝聚发展共识,凝结发展合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也唯有如此,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增强,党的执政基础才能巩固。
这不正是新时期弘扬沂蒙精神的重要取向所在吗?
责任编辑:王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