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老区:红色文化拉动经济 沂蒙精神激励学子
七一前夕,记者随沂蒙革命老区,在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的临沂,体验红色文化,感受老区新貌。据悉,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学校充分利用沂蒙区域资源优势,实施“红色育人工程”,注重用高尚的精神塑造学生,用优秀的文化鼓舞学生。
白石屋村村民高士芳高唱《沂蒙山小调》
记者们在石刻的曲谱前合唱。
七一前夕,记者随沂蒙革命老区,在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的临沂,体验红色文化,感受老区新貌。
《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小调奏出新乐章
“人人那个都说,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好风光……”大巴车盘旋过蜿蜒的山路,驶入大山深处,停在一座依山而建的山村前,刚一下车,就听见山涧中回荡着歌声。这里就是《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白石屋村。
白石屋村位于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楼脚下,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村庄依山傍势,错落有致,四面绿树浓荫,山石林立,村前小桥流水。
1940年,正值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边区抗日军民创作了民歌《反对黄沙会》,当年由驻沂蒙山区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李林(上海歌剧院顾问)作词、阮若珊作曲。后经不断修改加工,成为了今天的《沂蒙山小调》。歌曲一经传出,就以其通俗、易懂、生动的歌词,美妙动听的曲调,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
55岁的村民宋士芳告诉记者,村里每个人都会唱《沂蒙山小调》,三、四岁的孩子就已经学唱,村民们也因为这里是《沂蒙山小调》诞生地而感到自豪。有游客央求唱几句,宋士芳很大方地唱了起来,一曲唱毕,又来一首《沂蒙颂》。据介绍,村里的村民平时干活的时候,也爱唱《沂蒙山小调》,高兴了就哼上两句。
宋士芳说,除了家里种板栗,现在每天在村口卖荆棵种子填充的枕头,一个枕头卖10到30元钱不等,收入比原来增加了不少。她说,最近游客明显增多,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天能卖一百来个。据悉,“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已成为一个旅游品牌,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如今,这首歌更是“唱出中国,走向世界”,被联合国亚太地区教科文组织评为优秀民歌。革命时代传唱美好的“小调”,在新时代又奏出新乐章,成为革命老区发展的精神写照。
责任编辑: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