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庆良:山区百姓的健康守护者
放弃留校和到城里大医院工作的优越条件,毅然回到镇上卫生院,凭着精湛的医术和一颗情系患者的心,为山区百姓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这一干就是40年,他,就是博山区源泉镇中心卫生院院长亓庆良。
◆开栏的话
在普通百姓身边,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恪尽职守、默默奉献;他们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他们热爱家园、关心他人,坚持原则、不徇私情,忘我工作、服务群众。他们用奉献和辛劳筑牢了社会之基,换来了人民群众的幸福和安康。
没有轰轰烈烈的豪言壮语,只有平凡工作中的脚踏实地;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事迹,只有在琐碎工作中的默默坚守……
他们,就是扎根一线的广大基层干部。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最美基层干部”专栏,反映各地涌现出的基层干部先进典型,敬请关注。
□记 者 贾瑞君 实习生 房廷廷 报道
本报淄博讯 放弃留校和到城里大医院工作的优越条件,毅然回到镇上卫生院,凭着精湛的医术和一颗情系患者的心,为山区百姓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这一干就是40年,他,就是博山区源泉镇中心卫生院院长亓庆良。
1952年8月,亓庆良出生在源泉镇源西村一个农民家庭,六岁时母亲因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去世。后来他才明白,如果当时有一剂“强心针”,也许他就不会失去母亲。那时他就立下了做一名医生的志向。1971年,高中毕业的亓庆良到源泉卫生院学习,一年后回到村里成了一名赤脚医生,一干就是4年。1975年,亓庆良被推荐上了青岛医学院临床医疗系深造。由于成绩优秀,学校建议他留校作医学基础研究,很多大医院也纷纷邀请他前去。“城里的大医院不缺我一个人,但山区医院、乡镇卫生院却非常需要像我这样的医生。”亓庆良非常清楚乡镇卫生院医疗人才短缺的现状,毅然回到源泉中心卫生院。
呈现在亓庆良面前的是一番凄凉景象:卫生院没有院墙,没有大门,周围全是荒草、庄稼。病房的木头窗子没有玻璃,房门关不上。冬天没有暖气,夏天没有风扇,医疗设备“三小件”:单目显微镜、手提小B超、经常击穿的小型X光机。年业务收入连续10年从没超过30万元,最少的一天收入只有0.18元。46名职工,三个月没发工资,外欠款50多万元。“还能留下来吗?”眼前的一切让亓庆良心里犯了嘀咕。但是,当他看到群众翻山越岭来到医院时,当他看到因医疗条件有限患者被迫转院时,亓庆良坚定了信心:不仅要留,而且要留下来好好干,不能再让乡亲们看病东奔西跑了!
为了尽快带领卫生院走出困境,亓庆良提出了打造“名医、名科、名院”战略,他身先士卒,许多危急手术,不管白天深夜,只要一个电话,亓庆良总会第一时间赶到。在他的带动下,源泉中心卫生院渐渐走出困境,并探索出自己的特色。
农村长大的亓庆良对乡亲们看病难有深切体会。这些年来,他先后降低了上百种药品价格,并免费接送病人,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如今,源泉镇的农民在源泉中心卫生院看病,新农合报销比例最高达到80%,为了让患者来看病报销的更多,“亓院长每次开会都强调,绝不允许大夫开大方,更不能开新农合报销范围之外的药品。”副院长焦素宁说。
博山区源泉镇源西村村委会主任赵明对此深有体会,他说:“庆良是个不忘本的人,他拿老百姓当自己的亲人。在他的帮助下,这几年我们周边村的老年人都有了健康档案,定期查体。”
作为一名医生和院长,亓庆良无疑是成功的,可作为丈夫,妻子三次住院做手术,他都没能陪护一天;作为儿子,82岁的父亲在他的医院住院治疗,亓庆良也只能在处理完医院手术和门诊病患后,才能抽出时间去看望老人。按照干部政策,亓庆良51岁时便可以提前离岗拿全额工资,可在上级领导的挽留和乡亲们的期盼下,今年已经60岁的他,依然忙碌在全院的各科室。
源泉中心卫生院从博山区乡镇卫生院业务收入倒数第一,如今跃居全区榜首,2012年全院实现业务收入2000多万元,是1997年亓庆良刚上任时的68倍。慕名前来就医的患者越来越多,亓庆良也被评为“山东省十佳卫生院院长”、“山东省优秀乡镇卫生院院长”。
责任编辑:刘宝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