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复航有利于激活文化软实力

2014-03-07 16:28来源:大众网
分享到:

历史上的“大运河城市群”作为“中国脐带”,“以人口城市化、城市功能商贸化、生活方式多元化、文化生态多样化为基本特征,构成了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一个独特谱系。”

关注2014全国两会·大众网系列评论之八
大运河复航有利于激活文化软实力
作者:寇军
  “推进京杭运河黄河以北段复航,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符合国家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卞志良、杨文、王树理等多位驻鲁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提案,建议国家尽快开展京杭运河黄河以北段复航理论研究,在科学研究基础上,把该项工作纳入国家“十三五”相关规划。(大众网北京讯)
  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李殿魁曾经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指出,“京杭大运河是运输的河、生态的河、文化的河,是巩固和促进祖国统一的基础河流,是推动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河流。”相较从前,当下的大运河功能的确发生了很大变化,有朝一日,大运河会不会悄无声息地走向湮灭呢?
  历史上的“大运河城市群”作为“中国脐带”,“以人口城市化、城市功能商贸化、生活方式多元化、文化生态多样化为基本特征,构成了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一个独特谱系。”因此,一方面要关注运河的“物质”功能,另一方面,还要重视运河流传给两岸城市的文化基因。事实上,由于沿岸的城市越来越远离“运河时代”,如果再不去找回渐行渐远的运河文化帆影,或许在将来的某个时点,大运河有可能变成逝去的“集体记忆”。
  应该说,更为先进的现代化交通方式,让昔日的大运河不再具备特别的优势可言。那么,今天大运河的到底价值何在?正如学者刘士林所说,“‘实用退潮,审美登场’,大运河直接的政治经济功能衰退,使它固有的思想、情感、记忆、人文等获得了表现的可能。”毕竟,历史上的大运河,不只是一条只肩负漕运使命的“经济河”,也是一条北方与南方文化得以传播交流的“文化走廊”。
  当然,重新找回城市的运河文化,如同陈寅恪先生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一个说法,需要“瞭解之同情”,就是说,用“设身处地”的意识来“探古寻幽”,不是一切都要穿越回去“重建现场”,那样反而让人容易“今古混淆”。对待运河文化,强大的社会组织力量可以动员许多资源来传承利用,其中秉持“瞭解之同情”的态度尤为重要,最好别硬生生的打造出一个“运河文化”。
  2010年的全国“两会”上,有51位政协委员提交了提案,希望京杭大运河北段能够尽快通航。全国政协委员、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苏国萃,一直呼吁京杭运河不通航河段恢复通航,在他看来,大运河有的河段上世纪70年代末才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当地人对运河有很深的情结,包括对水的依赖性和对运河文化的强烈认同感。”运河的恢复不只可以发展水运,还会带来文化传承、产业集聚和就业提升。
  著名建筑师雷姆·库哈斯曾经指出,在大运河的保护过程中,“人们的注意力不应该只放在历史的审美情趣上,而更应该放在历史的价值观对现代生活的作用上。”可以把文化申遗、民生提高和现代化发展综合起来考虑。唯此,激活日益远去的运河文化,才会有助于一个城市的文化自醒与文化自觉,从而让城市文化成为推动城市进步的“软实力”。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余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