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山东考察
认真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汇聚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
认真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汇聚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
省政府领导同志与网友面对面,谈民生、论发展、话改革。
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用极限人生书写人生极限。
打车软件持续数月烧钱大战争用户后,开始回归更好的服务。
“对于莱芜来说,只有拿出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勇气和胆识,按照腾笼换鸟、破茧成蝶的方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9日,全国人大代表、莱芜市委书记王良接受大众网记者采访时说,莱芜要从重工业城市转型,必须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标准引领经济转型提升,做好生态经济发展三篇文章。
全国人大代表、莱芜市委书记王良参加分组审议。特派记者 尹海洋 摄
大众网北京3月9日讯(特派记者 于潇潇)“对于莱芜来说,只有拿出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勇气和胆识,按照腾笼换鸟、破茧成蝶的方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9日,全国人大代表、莱芜市委书记王良接受大众网记者采访时说,莱芜要从重工业城市转型,必须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标准引领经济转型提升,做好生态经济发展三篇文章。
建立标准体系,抓好生态经济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中说,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生活,关乎民族未来。莱芜是一个以钢铁能源为主导产业的重工业城市,产业结构偏重,环境容量有限,资源要素不足,一直是制约城市转型发展的瓶颈。王良说,莱芜要实现“奋起赶超、科学跨越”的奋斗目标,既要有足够的资源环境作支撑,又需要靠加快发展来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这就得处理好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关系,做到发展与环保的双赢,做好“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治理、生态制度创新”三篇生态文章。
王良说,为抓好生态经济发展,莱芜一直以定标准、抓循环、促转型为重点。在发展标准经济方面,实施标准经济引领提升工程,建立符合绿色发展、体现莱芜特色、具有领先水平的标准体系和监管机制,覆盖生产经营各环节、产业发展全过程、经济社会各领域,充分发挥标准经济在绿色生态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同时,莱芜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深入推进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围绕“冶金废渣再利用”、“废水利用”、“余热余压发电”等内容,探索具有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目前,全市初步形成“炼钢-钢渣-水泥(制砖)”等13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年利用各类固体废渣200余万吨,高炉、焦炉煤气22亿立方米,生产水泥190万吨,发电7.3亿千瓦时,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到90%以上。
三是促进产业转型方面。目前,莱芜产业结构已经由单一向多元、产业层次由低端向高端、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非钢产业占工业比重由43.7%提高到51%、服务业占比提高到35.5%,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5%,占工业的比重提高到17.4%。
治水净气增绿,进行生态环境治理
抓生态经济发展,关键要坚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重点实施“治水、净气、增绿”工程。
王良说,在“治水”方面,重点实施污染防治、流域治理工程。目前全市已铺设70多公里污水管网,覆盖全市市区90%以上的地区,实现日处理污水10万吨,污水收集率达到90%以上;先后投资6.5亿元,在各工业园区建设污染集中处理设施,废弃固、液、气治理率达到100%,循环利用率分别达到89%、91%和92%。
在“净气”方面,大力推进“气化莱芜”,建设完善城市供气、供热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扩大集中供热面积和供气范围。目前,全市管道燃气覆盖率达70%,集中供热普及率达60%。围绕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治理,抓好“企业达标排放、城区扬尘治理、机动车尾气治理、关停淘汰落后产能”四个重点,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去年全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年度削减率分别为0.9%、0.7%、9.5%、1.5%。
开展植树造林,按照“花钱买活树”的理念,实施大户承包、规模经营、加快绿化的路子。目前,全市林权确权面积100.28万亩,发展百亩以上林业大户1680户,其中千亩以上90户、万亩以上4户。
“绿色GDP”纳入干部考核,创新生态制度
要做好生态文章,如何落实好制度是关键。王良告诉记者,对此,莱芜确定以长效化、网格化、规范化为重点推进生态制度创新。在垃圾清运方面,建起了“村定点收集、镇集中清运、市区统一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系统。目前,农村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全部清运到市、区无害化垃圾处理厂集中处理,农村垃圾实现了日产日清,处理率达100%。
在管理河道方面,莱芜推行“河长制”,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各区政府(管委会)主要负责人为行政辖区范围内河流的“河长”,各相关镇(街道办)主要负责人为辖区各河段的“河段长”。河长作为水生态环境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所负责河道的水生态、水环境改善和水质安全负总责,落实好防洪、治污、保洁责任。目前,全市在大汶河、赢汶河等7条主要河流设立了12个河长,并在媒体、河道公示了河长、河段长及相应职责和监督电话。
莱芜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完善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将“绿色GDP”指标纳入各级干部政绩考核重要内容,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建立完善公开通报、行政约谈、区域限批等制度。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