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山东考察
认真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汇聚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
认真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汇聚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
省政府领导同志与网友面对面,谈民生、论发展、话改革。
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用极限人生书写人生极限。
打车软件持续数月烧钱大战争用户后,开始回归更好的服务。
目前,高等教育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而这项改革在学费、招生、培养环节,更是百姓关注度最高、质疑最多的地方。一些代表委员围绕报告中的改革措施,就这三方面问题进行了把脉分析。
新华网北京3月7日电 大学学费涨太猛、自主招生问题多、杰出人才太“难产”——代表委员聚焦“高教改革”三个难题
记者史卫燕、谢樱、甘泉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积极稳妥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高校办学自主权。
目前,高等教育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而这项改革在学费、招生、培养环节,更是百姓关注度最高、质疑最多的地方。一些代表委员围绕报告中的改革措施,就这三方面问题进行了把脉分析。
难题一:学费“涨价潮”会否挡住“寒门子弟”?
2013年7月,山东7所高校起将固定的按学年收费改为弹性的按学分收费,引来一片“变相涨价”的质疑。此后,新一轮高校学费涨价开始波及越来越多的地区,福建、山东、湖北、贵州、天津、广西等地陆续上调高校学费,将“涨价潮”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度。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再增10%以上,使更多农家子弟有升学机会。然而,高校学费大幅涨价潮,不得不让人担心高学费的门槛挡住广大贫困学子的求学之路。
“大学学费不仅关乎学生的经济利益,而且关乎教育公平以及弱势群体向上流动的机会。高校学费调整不能完全按市场规律走,即便涨价,也要充分考虑教育公平。”全国人大代表、湘潭大学教授罗和安说。
不少人大代表指出,国家规定,高等学校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但多地上调后的大学学费,纷纷逾越了这条政策“红线”。
今年2月,宁夏更是在学费上调听证方案中提出,学费平均涨幅高达62.2%、最高涨幅86.7%的拟调标准,引发了社会对高校学费“报复性上涨”的担忧。
据了解,目前高校学费涨价的主要理由是:高校学费多年未作调整、地方财政投入不足、学生培养成本近年来大幅上升,办学经费不足制约了高校发展,部分高校负债累累致发展难以为继等。
代表委员表示,高校学费该不该涨、涨多少,应在形成一个科学的评判机制后再决定。目前我国高校的培养成本还没有详细而具体的清单,学生培养成本分担机制不明晰,地方财政投入不足也未被追责,部分高校热衷搞基建负债累累,学费支出监督机制缺失,致使学费成了“糊涂账”。
困境二:自主招生,老问题没解决又产生新问题?
一些高校被曝自主招生丑闻后,自主招生考试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高校自主招生政策自实施至今已经走过了十一个年头,这个原本意图打破高考“一考定终身”的政策,如今却越来越让人们开始怀疑其透明度,关于对该制度的质疑也甚嚣尘上。在今年的两会上,与高校自主招生有关的建议也颇多。
“绝对的权力带来绝对的腐败,这是不争的事实。”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在两会期间公开炮轰“自主招生”。
邓秀新表示,高校在招生方面的裁量权越大,腐败空间就越大。在没有阳光透明的操作机制的前提下,高等院校招生的裁量权太大必然导致腐败。而本身缺乏固定量化标准的艺术类专业,更成为腐败的温床。“只要事先买通考官,现场随便画一笔,就能被称做大师之作,外行人根本看不懂。”他说。
“自主招生是为提高素质教育设计的,但现状是老问题没解决,又产生教育不公等新问题。只要统计一下,各个层面、各个学校通过‘自主招生’招录的学生就可知,弱势群体的孩子少得多。有些学校录取的分差高达100分,给予了有社会资本的家庭极大的操作空间。”罗和安说。
不少代表委员表示,自主招生已演化为‘小高考’、高校掐尖大战,考生疲于奔命,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教育部即将出台规范自主招生的“十公开”文件,让自主招生全部公开透明。他强调,自主招生旨在弥补只凭分数录取学生的弊端,给特殊专长学生机会,但目前操作程序和招生委员会的机构还不够完善。
代表委员建议,解决自主招生诚信问题,需要高校和中学两方合力。高校应尽快建立透明的自主招生科学评价标准和违规处罚办法,中学应尽快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诚信监督办法,两者结合才能让自主招生在阳光下运行。
困境三:杰出人才太“难产”,根子在教育还是在社会?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作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年年破题乏力。如何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再次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目前,中国高校的办学规模已经超过美国、俄罗斯、印度,成为世界第一,但中国大学在拔尖人才的培养和原创性科研成果的发表跟国际水平的差距还是非常大。
“这个问题不是问大学,而是问社会。教育再好,还需要社会提供发展空间。”全国政协常委、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表示,“一方面大家都在讲素质教育,但另一方面又觉得素质教育行不通。减负讲了这么多年,甚至教育部也发了文,但是负减得了吗?”
罗和安分析表示,把人的思维固化的应试教育固然是应试教育,然而,提了多年的应试教育始终无法改变根子还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这个问题上,“正因为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差的高校和好的高校差别很大,大家自然挤破头去好的学校,那么,好学校的人才评判标准就成为学生培养的方向,这就形成了应试教育。”
一些代表委员指出,高校出现“千校一面”的情况与单一的高校评估指标体系密不可分。必须让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衡量标准,甚至不同的专业也要有不一样的目标,引导高校合理定位。
他们强调,要培养“大师”,在教学科研上应充分发挥教授、科学家的主导作用,在教学、科研资源分配方面,特别是科研经费的配置上,应由专家教授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决定。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余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