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津培:建立稳定支持基础研究的新机制

2014-03-08 09:27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当前,世界正迎来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交汇。基础研究作为历次产业革命的先导,在发达国家,均被视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制高点,而用占研发总投入15%—20%的强度,给予持续稳定的支持。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一直仅占研发经费的5%,在公布数据的国家中处于最末位。

  3月8日上午9时,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多名政协委员作大会发言。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程津培作了题为《优化科技投入结构 建立稳定支持基础研究的新机制》的发言。

   程津培: 

  当前,世界正迎来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交汇。基础研究作为历次产业革命的先导,在发达国家,均被视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制高点,而用占研发总投入15%—20%的强度,给予持续稳定的支持。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一直仅占研发经费的5%,在公布数据的国家中处于最末位。我国能否在长期偏离研发投入规律情况下,继续依靠跟踪模仿,实现发展模式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根本性转变,并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带着疑问,我委组织了专题调研。

  我国基础研究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表现在缺少推动学科发展的重大科学发现,鲜有能引领产业变革的原理性突破,缺乏破解制约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的知识积累,领军人才欠缺,创新氛围不足等。长此下去,将极大影响我国原创能力的积累,导致再度错失新科技与产业革命的机遇。

  造成这一状况而未引起足够警觉的原因,主要在于基础研究的低时效性。基础研究投入效果短期内难以显现,大大增加了有关方面对科技投入自身的规律进行准确识别和把握的难度。另一方面,可能与我们在低投入水平下依靠跟踪模仿式发展,也并未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的表象有关。日本和韩国有与我国类似的实用文化传统,工业化早期也是采取了低成本的跟踪模仿策略来谋取发展。但他们及时反省,在工业化的中后期将基础研究的投入比例增长到客观规律所要求的水平,结果成效显著。若干年后日本人连续获得诺奖,日韩核心竞争力强劲提升。汤森·路透2012年统计报告中评出的“全球100强最具创新力企业”,亚洲的32家全被日韩包揽。我国仍无一家入围,令人不能不担忧,企业将成为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最大短板。

  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的高速发展特别是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给世界竞争格局带来深刻变化,再重复过去的轻基础、低成本的模仿模式,已不再有出路。必须尽快把创新主动权掌握到自己手里,靠做强内生能力实现中国梦。基础研究最大的功能,是通过科学探索,形成内生的不断创新的文化和可能引领产业变革的重大原创成果,是国家的明天。投资明天,是任何一个国家今天必须做的事情。我国目前的症结是,尚未形成中央、地方和企业共同支持基础研究的良性结构。而建设多元化基础研究投入体系的主导责任,则在政府。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优化中央科技财政结构,尽快提升基础研究投入强度。我国基础研究在中央本级科技投入中,只占15%左右;而在类似统计口径下,发达国家一般占到中央本级的30%—50%以上。建议,10年内,将中央财政中基础研究比例稳步提高到发达国家的低限,即30%的水平。增量主要用于重要科学平台和人才培养以及引导地方和企业增加基础研究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带动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尽快达到占研发总经费的10%。

  2.地方财政要大力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水平。2012年,地方基础研究投入仅占全国的6.7%,在地方科技财政中只占1.5%。建议将基础研究作为“绿色GDP”指标之一,纳入对地方政府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考核体系,并设专门经费渠道,引导地方大力提高基础研究投入。

  3.充分调动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的积极性。发达国家企业极为重视培育未来竞争力,基础研究投入一般都占全国的20%以上,如韩国企业对基础研究投入在全国总量中甚至超过50%,有力引领了核心竞争力的强势跨越。而我国企业2011年投入基础研究总共只有7.27亿元,反差巨大。建议中央和地方财政借鉴国外成熟做法,设立企业基础研究引导基金。同时,调整和研究制定有利于激励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的财税政策和评价体系,引导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云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