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纽带、桥梁——回归15年澳门联结中国与葡语世界记述

2014-12-19 13:38:00来源:新华网 作者:王帆 赵博
分享到:

“回归15年,澳门以其语言、历史文化联系和机构优势,成为中国与各葡萄牙语国家间的平台、纽带和桥梁。得益于基金会、高等院校和社会各界“润物细无声”的滋养,澳门这座中国与葡语国家间“桥梁”的桥基正在不断得到夯实、巩固。

   新华网北京12月17日电(记者王帆 赵博)“回归15年,澳门以其语言、历史文化联系和机构优势,成为中国与各葡萄牙语国家间的平台、纽带和桥梁。”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澳门)常设秘书处前任秘书长王成安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正如这位曾在澳门工作生活4年的商务部官员所评价,昔日不起眼的小城而今正在中国与葡语世界的全方位交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贸往来的平台、文化交流的纽带、教育合作的桥梁……澳门的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

   平台:经贸往来成绩斐然

   在王成安看来,澳门在推动中国和葡语国家间经贸投资关系方面的重要作用最令人振奋。而其中扮演主要角色的就是成立于2003年的中葡论坛。

   这是一个以经贸促进与发展为主题的多边经贸合作机制,由中国政府发起并主办,澳门特区政府承办,安哥拉、巴西、佛得角、几内亚比绍、莫桑比克、葡萄牙和东帝汶等7个葡语国家共同参与。

   诞生11年来,中葡论坛先后在澳门举办了四届部长级会议,相继通过四个《经贸合作行动纲领》。“这些纲领极大推动了中国与葡语国家间经贸投资关系的发展。”王成安说,统计显示,2003年中国和葡语国家贸易额为110亿美元,到2013年,这一数据攀升至1319.1亿美元,是10年前的近12倍。

   去年6月,国家开发银行和澳门工商业发展基金共同发起成立“中国与葡语国家合作发展基金”,总规模为10亿美元。“中葡论坛常设秘书处为基金的设立、宣传和实质业务交流做了大量协助工作。”王成安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发展基金在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召开前得到全面落实。

   对解决莫桑比克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万宝莫桑农业园项目”、总投资5225万美元的永达安哥拉电线杆与PE(聚乙烯)管生产项目,还有杭州海兴巴西智能配用电设备生产企业建设项目、安徽丰原巴西20万吨淀粉和山梨醇项目……短短一年间,10多个项目付诸研究,其中4个进入决策程序。

   去年11月举行的中葡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中国政府倡导设立“一个平台、三个中心”,即旨在交换信息、促进商务互动和合作的(中葡)双语信息共享平台以及葡语国家中小企业商贸服务中心、葡语国家食品集散中心、中葡论坛与会国经贸合作会展中心。

   “目前各方都在积极开展工作,相关建设已取得阶段性进展。”王成安说,对于澳门这座以第三产业见长的城市而言,为促进中国与葡语世界交往提供“牵线搭桥型”的配套服务,恰逢其时。

   纽带:文化交流成果丰硕

   15年来,澳门犹如一条多彩的纽带,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与独具特色的葡语文化紧紧相连。从载歌载舞的“拉丁城区幻彩大巡游”到内容丰富的“中国-葡语国家文化周”,总有两种文化同台献技、各呈精彩的场景。

   由澳门文化局、旅游局主办的“拉丁城区幻彩大巡游”可谓年度盛事,由于固定在年底举办,常与12月20日相邻或重合,又被视作欢庆回归的一项“重头戏”。今年的大巡游上,来自湖南永顺县的土家族毛古斯舞蹈团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的舞蹈古朴粗犷,带着原始祭祀的神秘,深深折服了沿街观看的民众。在“爱、和平、文化共融”为主题的闭幕汇演上,这种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古老舞蹈再次跳起,与来自各个葡语国家的歌舞表演一起,将欢声笑语洒满全城。

   “每年,文化部都应特区政府的邀请,组织各省区市的文化团体择机到澳门展演,向澳门同胞呈现精彩纷呈的中华民间艺术,也与葡语国家的文艺团体开展交流。”文化部港澳台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创办于2008年的“中国—葡语国家文化周”活动,亦是澳门作为“文化交流纽带”的一大体现。文化周活动由中葡论坛常设秘书处、澳门民政总署及旅游局共同主办,今年已是第6届。每届文化周期间,来自澳门本地和多个葡语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团体、民间艺人、文化人士齐聚一堂,通过文艺表演、美食和手工艺展示、文献和摄影展等多种形式展示各自特色。文化周主办方每次邀请一个内地省(区、市)参加活动,过去几年,来自吉林、新疆、安徽和浙江的文艺团体和民间艺人先后赴澳与当地市民热情互动。

   “有了澳门这条重要的纽带,中国与葡语国家的文化交往从渠道到内容都变得更加丰富。”中葡论坛常设秘书处辅助办公室主任姗桃丝说。

   桥梁:教育合作成效凸显

   澳门基金会是这座小城里颇具盛名的非盈利机构。在基金会资助的各类奖学金项目中,既有资助本地学生赴葡留学的,也有资助内地学生到澳门高校研读葡语课程的,还有资助葡语国家学生来澳门就学的。基金会的官方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2年间共向内地学生发放奖学金3100万澳门元,向外国学生发放3000万澳门元,各占奖学金总发放额的六分之一。

   这些奖学金项目构筑起一道宽广的桥梁,十数年间来往于桥上的人,如今大多已成为中国与葡语国家外交、经贸和文化往来的中坚力量。

   内地最早开设葡萄牙语课程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是澳门基金会资助项目的受益者之一。现年33岁的张剑波是北外葡语专业教师,过去14年内曾先后多次以学生和教师身份赴澳门大学学习和工作。回顾这些年来与澳门的多重交集,张剑波说:“我是这座‘桥梁’的受益者。”

   除了老师和学生,这些年也有越来越多普通民众加入到葡语学习的队伍中来。身为土生葡人的姗桃丝高兴地告诉记者:“澳门形成了新一轮学葡语热潮。”她说,澳门特有的历史优势外加中央和特区政府的积极推动,使得中葡双语使用率有增无减。去年澳门共有4000多人在学习葡语,这一数字今年增至6000。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得益于基金会、高等院校和社会各界“润物细无声”的滋养,澳门这座中国与葡语国家间“桥梁”的桥基正在不断得到夯实、巩固。

【更多新闻,请下载"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或订阅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106558000678/106597009】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余梁

责任编辑:孙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