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创新

2014-09-26 10:05:00来源: 作者:
分享到:

绘画最讲究“天趣”“妙趣”“神趣”,这一点,我觉得在秦汉人身上体现得最充分;秦汉人的最大特点就是敢于自作主张,独造自创,故能凌越千古。因此,不必过于泥古,所谓“法法非我法,无法法亦法”。说到底,秦汉人,人也;我崔如琢,人也;假如我有独到处,我想即使秦汉人看到,也会钦佩的。总之,要做到“师古而不泥古,有法而不囿法”。

绘画最讲究“天趣”“妙趣”“神趣”,这一点,我觉得在秦汉人身上体现得最充分;秦汉人的最大特点就是敢于自作主张,独造自创,故能凌越千古。因此,不必过于泥古,所谓“法法非我法,无法法亦法”。说到底,秦汉人,人也;我崔如琢,人也;假如我有独到处,我想即使秦汉人看到,也会钦佩的。总之,要做到“师古而不泥古,有法而不囿法”。
中国文化讲究传承,作为一个艺术家,必须要了解过去,弄清历史,理清脉络。而了解过去的重要途径就是“收藏和鉴赏”。“收藏和鉴赏”是中国画家的基本功。如果一个画家珍藏有历代名画,“坐拥画城”,与古人交友,尽取其精华部分为己所用,真积力久,必可大成。其实,所谓“鉴赏和收藏”是一回事,历史上有不少画家,他们既精鉴赏、收藏,复擅绘画,如近代的黄宾虹、张大千、徐悲鸿等。
传统的核心是什么?传统的核心是发展!不发展就没有生命力。而这个发展的模式就是传承,传下去承下来。中国文化就是讲传承的。没有传就没有承,没有你就没有我。
传统就像人的遗传基因,营养可以加强,基因是不能改变的。比如,中国的繁体字是从象形字开始的,文字本身就是一幅画。偏旁部首都是有规律的,非常独特,多音多意多美感,那是中国文化的根。我们的文


化是靠文字传承的,假如有一天,连我们的后代都不认识繁体字了,根就断了。
中国的传统是丰富多彩的,文化精神是博大精深、神秘莫测的。我之所以在各地举办画展,旨在通过作品,证明不用西方的那一套,中国画也完全可以走出令西方人瞠目的创新之路。
作为当代画家,必须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问题作深入的思考。事实上,这种“转化”一方面是对世界文化思潮的一种回应,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的优异成分,也在此“转化”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落实,并永葆其文化上的认同及连续性,而这正是中国画“走向世界”的最可靠的保证。
我国传统绘画,在历时性的流播中,已然积淀为一种厚重的传统,只要“打进去”,必有可观者焉。但也难免会陷入规范化的模式之中。因此,我们首先必须坚韧地“打进去”,然后再自觉地“打出来”;也就是说,要结合自己的个性气质,从个人的观察和感受出发,根据具体的创作对象,从传统的笔墨中“打出来”,最终形成一种高度个人化的绘画语言。


大凡真正的艺术珍品,是不会被湮没的。历史上有多少名作,在当时并不为世所重,但其价值的光辉最终还是被后人所发现,而那些看似时髦的水货,即使走红一时,也必将被历史所淘汰!
搞艺术,贵就贵在大胆,不落前人窠臼,要师古而又不能泥古,下笔要“我行我法,毁誉由他!”
画家作为社会人,必须关注自然、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命运,这会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与前辈画家比,我们的社会和时代已为今天的画家提供了历史上从所未有的、极其有利的生存、发展空间。所以,我希望当代的青年人能永葆厥美,“画吾自画”,“不求同群”,自创风格,创作出无愧于前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来!
可以这样说,西方绘画从印象派以后,写实艺术的发展开始断裂, 绘画开始没落。层出不穷、多如牛毛的这流那派,让人目眩神迷。但试问,能超过六百年历史的画派究竟有几个?一个都没有!而我们的中国画, 一直都是源远流长的,文脉绵远,沿浊更清,其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生命力极其强大。中国画自魏晋时期即已成型,传承演变穿越一千六百多年,历久弥新,益发坚挺。


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其后果是相当可怕的。不认同民族文化焉能自信?不自信何谈创造?有鉴于此,我们必须正本清源,坚守传统。倘非如此,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就会渐渐丧失,还谈何“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在当今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李可染的一幅画动辄要卖到数千万元,这个数目不仅仅代表着钱,它更象征着一种认可,一种超越文化时空的认可。李可染的传统修养非常深厚。他不是从形式上而是从本质上进行中西结合。艺术必须创新,不然就没有生命力。而艺术又是讲究传承的。你的传统文化底蕴愈深厚、你的文化视野愈博大,你的艺术语言愈丰富、愈是能控纵裕如,你就愈有魅力,愈能获得那些有识之士的认可。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民国时期有人提出要用西方的艺术思想来改造中国画,美学思想基本上是中西合璧的。中西合璧实际上就是一种杂糅的思想,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来讲,也无可厚非。但是,从一个民族的文化意识来讲,不管民族的历史悠久与否,不管民族强大与否,都必须弘扬自己的主流文化、主流艺术。因为这是一个民族的自尊。即便是落后的国家,也要坚持其优秀传统,不能失去自我和自信。


作为一名华人艺术家,除了创作外,如何将中华艺术推向世界,无疑也是一种“安敢让也”的责任和追求。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和艺术,就会被人瞧不起。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应当与文化艺术的发展同步而行。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此乃至理名言。尤其是当你游历了世界各国之后,便会觉得目前中国的很多洋式建筑,包括豪宅,往往只是学了人家的皮毛而未得精髓,难免效颦之讥。其实,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非常优秀,比如徽派建筑、江南园林,皆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东西方文化应当相互借鉴,共谋发展,各致其极。
东西方文化一定要拉开距离,越拉开距离,艺术就越有个性,民族性才越鲜明,这个世界才越可爱。文化越同质、越靠近,世界就越单调。从文学、戏剧、音乐、舞蹈到绘画,都是如此。要使民族文化特色愈发鲜明,要使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之光薪火相传,越传越旺,就需要有责任感、有担当的艺术家,不断地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大厦添砖加瓦!
中国画的博大精深之处就在于,画以心为境。画者,心画也。精神境界的高低决定着笔墨意味的雅俗。一个画家胸中蕴含天地之大美,笔下自会有云蒸霞蔚的万千气象。由此可见,东西方绘画在文化精神上有


着本质性的差异,二者可以相互借鉴,但绝无可能“融合”。


我在北京曾遇到一个画家,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很多人都觉得他的画很好。但现在他八十岁了,画却越来越差,这是为什么?为何如此优秀的画家到晚年作品会那么差,而不像黄宾虹那样“后出转精”?我想,这与我们美院沿袭的艺术改革体制有关系。这位画家用素描来画中国画,走的路子本身就有问题。中国画毕竟不是素描。好像有人评论某大师的画,认为最大的缺点就是画画有素描稿,所以他的画有些像版画,而齐白石就完全不同。


作为一个有出息的艺术家,必须对中西方文化的发展状况和基本脉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当下的文化处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唯有如此,才不会被趋之若鹫的潮流和时尚所左右。
中国画笔墨的第一要点就是“气”,再就是“韵”,讲究“气韵生动”。什么是气?就是气质、气度、气魄。看一张画如果笔墨很弱, 就不能算是好画。用笔要力透纸背。此外还要讲究构图、意境,比如说,画苏州园林、小桥流水、曲巷奇石,一看就很美,“韵”味十足。中国绘画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师法造化、巧夺天工。国画艺术从来都讲究既博大精深而又清虚灵动、沉雄而平和、磅礴而含蓄。


国画是中国独有的文化,是经过千百年历史积淀的产物,是先贤们智慧的结晶,足以让我们引为自豪。
艺术家不能脱离生活、时代与政治,否则谈不上是真正的艺术家。但艺术如果只是单纯地为政治服务,就变得太窄了。作为当下的艺术家,不能使艺术成为关在象牙塔中的自娱之物,要充分发挥其为人民服务、为人类服务的功能。我为大会堂无偿创作,就是为人民、为政治服务。如果国内外的记者们、游客们对此进行摄制、传播,那“服务”的范围就大大地扩展了。
什么是艺术家?什么是其责任?不重复历史,不重复自己,不重复他人,不断地创作、创造、创新,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才是其应有的责任。
我很早就出国定居,在美国、欧洲的各大博物馆都参观过。可绕了一圈以后呢,我发现我的最爱还是祖国的写意绘画,根还在水墨之中。东西方绘画表现的东西是共同的:人物、风景、花鸟。但在这种表现形式背后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中国文化强调和谐,追求“天人合一”, 在艺术上强调“意境”,讲究“虚灵”,要求画家借助笔墨造境,谋求兴象之合。这一点,较之西方绘画那种基于科学传统的“具象”画法要高妙得多。


目前,我国的美术教育体系存在着许多弊端,耽误了相当一部分青年艺术家。当年,我十几岁就开始临摹“八大山人”“龚贤”等作品,受益无穷。“取法于古”的途径一旦确立,可能三五年就有所成就,否则三五十年都可能白走。
对于中国画家来讲,最重要的是要真正把握什么是中国的主体文化。不少画家称道:“你到美国那么多年,画的东西一看还是中国的,太纯了。” 实际上,与传统相比,我的画风还是有很大变化的,但主体没变,也不能变,如果连主体都变了,还能叫中国画吗?
艺术固以独创为贵,但为何又要取法于古?这貌似矛盾,其实并不难解。因所谓独创者,所指并非初学者;倘若学力不到,功侯不深,前贤之巨制宏规,视而不见,心昧六法之旨,手乖挥运之方,而妄图另起炉灶,并以独创自诩,岂非自欺欺人?故独创云云,实就为艺者之终极目标而言;取法于古,乃就初学者而言。一代书圣王羲之,天资卓荦,独超众类,犹且“于众碑学习焉”,而况常人乎?
我看到不少前辈画家汲古功深,笔墨非常到位,可就是不能独开生面、


自成一家,不禁为之叹惜。古人一味踵随前人,又何以自成一家?换句话说,古人可创之于前,我独不可创之于后乎?

【更多新闻,请下载"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或订阅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106558000678/106597009】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鲍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