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贵悟,出入随心

2014-09-26 09:12:00来源: 作者:
分享到:

初学书画者,一定要认清临摹与创作的关系。当你尚未掌握笔墨技巧,或者说不知道怎样用中国画的笔墨技巧去表现大自然给你带来的内心激动时,就谈不上进入艺术的创造境界。一些基本的技巧问题,如究竟应当如何用笔,什么时候用中锋,什么时候该用侧锋、偏锋,什么时候该用露锋;再比如古人所总结的一些基本技法,如大斧劈、小斧劈、牛毛皴等,都必须通过临摹,熟练掌握;只有将此运用得得心应手,才能为以后的独创打下基础。当然,通过临摹也可以深入体味作品的艺术风格,丰富自己的艺术修养。

初学书画者,一定要认清临摹与创作的关系。当你尚未掌握笔墨技巧,或者说不知道怎样用中国画的笔墨技巧去表现大自然给你带来的内心激动时,就谈不上进入艺术的创造境界。一些基本的技巧问题,如究竟应当如何用笔,什么时候用中锋,什么时候该用侧锋、偏锋,什么时候该用露锋;再比如古人所总结的一些基本技法,如大斧劈、小斧劈、牛毛皴等,都必须通过临摹,熟练掌握;只有将此运用得得心应手,才能为以后的独创打下基础。当然,通过临摹也可以深入体味作品的艺术风格,丰富自己的艺术修养。


余尝谓临摹之难,甚于自作。盖自作犹可浚发灵心,临摹则必尺寸前规,不爽毫发,乃为能事;然形似酷肖,笔墨未必兼妙;至于形肖神似,生气全出,抑又大难矣。即以八大山人、石涛为例,二人皆学深渊海,骨带烟霞,若非夙具灵根深研妙理而仅规于形似者,恐难及万一。是以仿之愈笃,其去愈远。


临仿一道,大非易事,形似者,神或不全;神具者,形多未肖;至若笔墨灵奇,形神俱似,则非具大慧根大功力者不办。又,工力深者,往往鲜见逸致;意趣胜者,每每短于精能。至于法韵兼得,神形并臻,则尤难矣。


记得小时遵老师之嘱去故宫临画。当时不过十一二岁,拿个水碗、俩馒头,带碟咸菜,背个画夹子,一临就是一天,坚持了差不多10年,临了几百件,可惜“文革”破“四旧”都被烧了。临古画,好像进入古人的世界,在不知不觉间画艺已有提高。根据我的经验,初学画者必须重视临摹,这是掌握笔墨技巧的一条必由之路。但艺术来源于生活,因此必须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写生。但也应当看到,临摹也有一个坏处,那就是容易掉入他人的窠臼。有鉴于此,摹仿前人的东西,绝不能一味拘泥,要努力突破前人的窠臼;临摹到一定程度后,就要寻求变,变得愈是怪,愈能惊倒人!
好画(尤其是真迹)不妨多临,但每次临摹都要有目的,或重在墨法,或重在笔法,或重在虚实关系,或重在整体气韵。
临仿前人佳制,亦需“衡艺具眼”;如果你眼力很差,不知原作的妙处何在,即使“临”,也难如愿。“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珷玞”, 为艺者能不慎诸?
郑板桥在临《兰亭集序》后跋道:“不似不似,却是却是。骨不可凡,面不足学。”此为临摹的高境界。


临古人作品必先极似,萃古人之精华,纠自家之病症,在此过程中,达至“不似而似”之境,乃为真似也。
绘画创作不是纯理性的行为,要受许多复杂的心理因素的制约;也就是说,它往往介于有意与无意之间。这一点在大艺术家的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但时下不少美术评论家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他们总是把画家视为某种理性的化身,故尔显得“隔”。
真正的好画都是因势而成,一依成法,气韵便从画面上生动起来。这是初学者在临摹中应当特别注意的。
18岁的时候,我在中央美院附中学习,当时画了一幅梅花,拿给苦禅先生看。苦禅先生看过画后,就对我说“你已经大学毕业了”。他还在画上题跋鼓励我“笔墨气势颇正确,从此努力可矣”。
笔墨之道,至深至奥。唯汲古功深,方可言创作。物象在前,不滞于手,不凝于心,纵点画狼藉,皆呈异境。
为艺者最忌不中绳墨,不知方圆,信手涂抹,侈言创新;抑有甚者,竟妄譬于八大山人、石涛,此乃自欺欺人,自误误人,不足与之言艺也。



为艺者既藉天资,又需功候。况前人的作品,典范具存。如果榘度未循,时趋竞骛,是犹空柯无刃;欲探骊珠,无异于说梦。夫维时下不乏学陋识浅者,于古法茫然,妄以己意炫奇,流传谬种,为时所趋,遂使前辈流风荡然无存,为艺者能不慎诸!
所谓“我用我法”是建立在对传统绘画技法熟贯于胸的基础上的;这正如清代的袁子才所说的“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此乃针对万卷蟠胸的读书人而言,并非提倡做诗人可以不讲学问。时下有不少年轻人,动辄以“我用我法”相标榜。可是,如果连传统之法都不懂,所谓“我法”又为何物?
“了法”“用法”“化法”乃为艺者必经的三种境界。
李可染大师曾点评我的画,谓“山不像山,其山自在;水不像水,其水自流”。作画,贵在独创,当在似与不似之间见天机。太似刻板,不似悖谬,皆不足取。米芾、米友仁父子所创的“米家云山”,独具一格,迥不犹人,殊足矜式。我所画的《湛湛清水叠叠山,白云白鸟在期间》,也未袭用前人之法,而是师心自用,用淡彩层层渲染远景,其光怪陆离与明晰之象,相映成趣,与近景中的浑厚硬朗的山石、灌木杂草、舟船


等形成呼应,虚灵而不空疏,飘逸而不轻佻。
“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石涛此语,最为余所服膺。
一呼一吸,足可悟阴阳消息之理;一寤一寐,足可悟乾坤阖辟之道——为艺者,全在妙悟。
艺术贵“悟”,所谓“悟”,大体上是指一种超越了固定的法则程式而在笔墨技法上随机应变的自由境界;一旦进入这一境界,当灵感挟带着情感和意象汹涌而至时,画家必然会当景洽情地从笔墨技法上对此作出迅速而恰切的反应。“天机云锦尽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陆游的这两句诗诚为此种情形之写照。

【更多新闻,请下载"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或订阅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106558000678/106597009】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鲍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