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艺者当知所规戒

2014-09-25 16:23:00来源: 作者:
分享到:

为艺者当力戒二弊:一曰不明理法,一曰不重精微。明理法而不讲精微,如五石之瓠;重精微而不明理法,如入海量沙。为艺可以僧家持律为喻:狂禅破律,固宜深戒;小禅缚律,亦不足取焉。为艺之病有三:一为薄,一为俗,一为熟。去薄在于固其本根,去 俗在摒除习气,去熟在袭故弥新。陆士衡尝谓:“虽杼轴于余怀,怵他人之我先。”盖古今诗人,何止万千,凡经前人道者皆熟,唯有沿浊更清,袭故弥新,化熟为生,方为避熟之法。

为艺者当力戒二弊:一曰不明理法,一曰不重精微。明理法而不讲精微,如五石之瓠;重精微而不明理法,如入海量沙。
为艺可以僧家持律为喻:狂禅破律,固宜深戒;小禅缚律,亦不足取焉。  为艺之病有三:一为薄,一为俗,一为熟。去薄在于固其本根,去
俗在摒除习气,去熟在袭故弥新。陆士衡尝谓:“虽杼轴于余怀,怵他人之我先。”盖古今诗人,何止万千,凡经前人道者皆熟,唯有沿浊更清,袭故弥新,化熟为生,方为避熟之法。


郑板桥所说的“灵苗”,石涛所说的“天蒙”,皆指先天秉赋,含有天授之意。天授亦有所长所短,为人师者绝不可以己之所好,强施于徒,必当据其性之所适,使其天分得到最充分的发皇。


昧于道者如醉人。方其醉时,恣性而为;及其醒也,莫不愧耻。昧于道者,初或以为无缺,逮至有悟,自视此前所为,则骇且惧也。
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皆倾尽毕生精力而撰成,遂为后世治文史者必备之书。返观今日,总觉时人成书太速,出书太易,但愈速愈见其谫陋,愈易而愈不传。因此,我经常奉劝年轻人要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不要及早办画展、出画册,不要有了一点成绩就唯恐天下人不知。为艺贵在自家苦用心力,非假外力也。


为艺者,若有名利之念盘绕于心,则艺事必难有进境。唯空诸万有,方能包藏万有。
荀子《劝学篇》有云:“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生于兹世者,当作“为己”之画,方为正途。如果一个画家一天到晚想着“为人”,想着四处钻营,沽名钓誉,肯定画不好画。在创作《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幅画时,老庄的无为之境与佛家的禅趣无时不盘绕胸中,下笔“意守空静”,此时,雪涤凡响,棣通太音,念虑内忘,等齐自然,一种清虚空明、神与物游的审美意境,不期然而至——这大概就是前贤们所追慕不已的“诗之至处”吧。
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苟无私欲,静固静也,动亦静也;若有私欲,动固动也,静亦动也。
阮籍之《咏怀》,兼得《风》《骚》之神,故论者或言本于《风》,或言出于《骚》,为艺者由此可悟前人学古之妙。

学古者,须有一种浑浑穆穆的真气,使其融化众有,别具自家面目方佳。是气也,不必人人皆同,当随其性而出。
用笔虽讲求力度,但不可一味乖张,剑拔弩张。须精气内敛,光响和发,斯为上乘。
学古人之难,难在分寸的掌控。不似,则失其所本;太似,则失去自我。李白、杜甫之所以独高于唐人者,就在于“似与不似”之间。明乎此理,方可论艺。

【更多新闻,请下载"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或订阅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106558000678/106597009】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鲍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