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与鉴赏

2014-09-26 10:42:00来源: 作者:
分享到:

我收藏的目的不是投资,而是为了学习研究。我是搞绘画的,必须从我国悠久、深厚的绘画传统中汲取养分;因此,我收藏的重点是古代近代书画家的作品。至于它们现在的价值飙升得那么高,可以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并不是我当初收藏的本意。如果从收藏投资的角度看,我觉得收藏要有自己的特色,有所侧重,不能盲目。在此,我建议喜欢书画的朋友不妨有计划、有目标地收藏,尽早确立自己的收藏定位,集中精力和财力,将收藏方向锁定在某几位画家身上,或在某一画派上下功夫,也可以在某一画类、画种上作特色收藏;最好不要追求面面俱到,那样势必广种薄收。

我收藏的目的不是投资,而是为了学习研究。我是搞绘画的,必须从我国悠久、深厚的绘画传统中汲取养分;因此,我收藏的重点是古代近代书画家的作品。至于它们现在的价值飙升得那么高,可以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并不是我当初收藏的本意。如果从收藏投资的角度看,我觉得收藏要有自己的特色,有所侧重,不能盲目。在此,我建议喜欢书画的朋友不妨有计划、有目标地收藏,尽早确立自己的收藏定位,集中精力和财力,将收藏方向锁定在某几位画家身上,或在某一画派上下功夫,也可以在某一画类、画种上作特色收藏;最好不要追求面面俱到,那样势必广种薄收。

一个优秀的画家所看重的,必定是其作品恒久的文化价值,他们画自己内心想画的东西,在“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之际,绝不会在意其作品的商业价值。可作品一旦完成,则必须接受市场经济的检验,必须通过各种途径以维护自己的艺术尊严与经济利益,这与所谓的商业炒作完全是两码事。所谓商业炒作,指的是画家与画商以及媒体的某些从业人员相互勾结,上下其手,以谋取暴利为目的的卑劣行径。

一个真正的大艺术家必须重视收藏,收藏应更多地关注其文化艺术的传承价值,而不应只当作一种投资和投机行为。最近,我将我所收藏的《石涛大士百页罗汉图册》在长春亮相,意在以此推尊中国传统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唤起大家重视和研究传统的热情,为学术界提供研究的根据,帮助各界人士深化对书画艺术历史传承的认识,激励广大艺术家笔颂盛世和谐,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期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创造财富、享受物质绝不是目的。将你所创造的财富非常合理地花掉,这才是非常有意义的。我近期准备在香港搞专场,计划拍六千万到一亿之间,然后把那笔钱用作基金会,以实现我对中国的传统书法、绘画、昆曲、京剧等艺术的发展进行赞助的意愿。
对于一个真正的中国画家来说,收藏、鉴赏皆为必修课。所谓继承传统并不是一句空话,对于那种垂范千古的艺术大家的作品,你必须要心存敬畏,虔诚地去学习,但你不能老上博物馆去啊。如果你家中有这类收藏,随时可以研究,岂不妙哉。因此,我在各种场合都强调收藏的目的就是为了便于学习。记得当年在美国买石涛、八大山人的画作,相当便宜,李可染的画更便宜,一张也不过一千美金。如今动辄几千万,甚至过亿,这绝不是我当初收藏时所能意料到的。
我近来常想,为什么有些画家的画二十年如一日而不变呢?为什么越画越甜、越画越俗啊?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翻阅了不少当代画家的


画册,发现他们二十年前这么画,二十年以后还“依然故我”,甚至还不如以前,以前由于年轻,还有点激情,现在没有激情了,只能重复自己,这样愈画愈没有激情。还有些画家,看一张还可以,看多了就令人不终卷便毅然废弃。——这其中原因固不止一端,但不重收藏恐怕也是原因之一。
郑板桥尝谓:“画到熟时是生时。”怎么能够求“生”呢?那就要提高各方面的修养,深入传统,要用最大的力气“打进去”与“打出来”。
依我之见,所谓“打进去”,是包括一个画家必要的收藏的;你一旦进入收藏的领域,与大师的原作有“肌肤之亲”,便会深切地感知到历史的长河中竟有那么多的艺术大师,中国文化是如此博大精深,此种感受与观看图册是大不一样的。
我收藏的作品绝大部分是山水画,因为历史上的大师不少是山水画家。珠玉在前,可以“左右采获”,于艺事必将大有裨助。每当我拿起一本梅清册页来看,都会叹服不已。石涛早年曾学他,由此可见二者的渊源关系。因此,我认为对待古人的东西,要看进去,要“打进去”。你不“打进去”,你就谈不到“打出来”,那种一空依傍的所谓“创新”其实不过是胡扯淡、“野狐禅”。令人慨叹的是,如今社会上“鬼画符”


的画家仍然很多。  一个画家,如果只是埋头画自己的画,缺乏收藏和鉴赏意识,结果
就会越画越差。在中国学画画的人有几百万,但真正画得好的人却凤毛麟角,细究其因,并非他们缺乏智慧,而是输在不善取法,无视收藏。我始终认为,一幅古代大师的精品本身就是一位无言的老师。


中国绘画中的山水、人物、花鸟,笔墨其实是相通的。画花鸟的,也不妨画画山水,因为在绘画技法中,山水画最丰富。花鸟画创新最难,人物需要一个造型和变形,而且中国书法也很难,所以这些东西都需要
“专攻”。我为什么喜欢山水画呢?因为近百年很多大家都是皆擅山水,像傅抱石、李可染、潘天寿、张大千等。至于宋、元、明、清,很多大家都是山水画家。“元四家”“明四家”“金陵八家”无不精擅山水,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继承呢?


有不少人问我,现在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收藏?我的回答是:“原因很简单,当人们有了一定的资产以后,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艺术品收藏上来。从本质上讲无非是要增加自己的财富,在增加财富的同时,艺术品既赏心悦目,也有助于自己的文化修养,增加生活的情趣。”


就目前而言,还是收藏当代或近代画家作品的风险比较小,当然我指的是那些大师级画家的作品尤其是精品,最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其主要原因是近当代画家,人们在感情上较易接受,比如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这些名字大家都很熟悉,如果收藏他们的作品,也容易产生成就感和荣誉感;古代的画家虽好,但常常不为现代人认可,比如“元四家”之一的王蒙,虽是一代杰出的画家,可知者寥寥,因此很多人也不太愿意收藏。当然,随着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提高,这种现状不会维持甚久。
对于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而言,首先必须端正收藏的态度。但凡一幅精心创作的古画,其在笔端、构图、意境、设色诸方面,必有足资令人揣摩之处。每当我将其购回后,总要用心用力将其临熟吃透,如是也就达到了目的。至于这幅古画的所谓“升值空间”,则往往忽略不计,更不屑于搞古董商人“低进高出”那一套。
1981年我到美国,正巧赶上了美国知名的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首次进行中国近代书画拍卖,当时拍了四幅齐白石的作品,两真两假,拍卖结果是假的比真的价格高。海外真正能鉴赏的人才十分匮乏,艺术家们又普遍地缺乏收藏意识,我就抢占了比较好的收藏时机。记得在纽约的一次小型拍卖会上,我仅用三千美元就买下了一幅八大山人的作品,如


今市场参考价已高达六十万美元之上。
还有一次,我和朋友在费城一家古董店里看见一个带刻款的嘉靖青花鱼缸下标着五百美元。我当时想东西确实好,但五百万太贵了,谁知老板说是五百美元。后来国内专家鉴定这竟然是件官窑,价值百万。
张大千常常藏真卖假,在收藏活动中常施“低进高出”的商人招数。众所周知,徐悲鸿对张大千非常佩服,为什么呢?因为徐悲鸿也曾搞过收藏与鉴赏,但水准实在有限。一次,他去拜访张大千,看到一张金农画的《风雨归舟》,爱不忍释。张大千遂提出要与徐悲鸿庋藏的巨然之画相交换。张大千非常精明,他深知巨然是北宋的大画家,金农则是清早期的,前者当然要珍贵得多。而徐悲鸿则是地道的文人,未加思索,便欣然同意。事隔多年,徐悲鸿在某收藏家那里又看到了一张《风雨归舟》, 且比他手头的那张还要好,便去质询张大千,张大千闻罢一笑,坦言说那是自己的仿品。大师尚且如此,这说明绘画鉴赏本身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所谓“慧眼如炬”是至为不易的。
余总角立志,曾师郑诵先、李苦禅,更于故宫旧藏历代名家翰墨得益良多。旅居海外后,收藏渐丰,识见愈广。近能得黄宾虹、潘天寿为楷范,远常以青藤、八大山人、石涛为宗法。承传统而不拘泥,袭法度而不食古。历半世蹉跎始悟:所谓画者,目之所见,心之所思,情之所系,



意之所动,不唯笔墨章法、布局架构。眼界不到,修养不到,不足以言画。画以心为境,画境即心境;画以悟为基,悟不到故画不到;画以性情为本,情未深则画无趣;画以意为先,意飞扬而后方有笔墨酣畅、挥洒恣意、痛快淋漓。余以为,胸中蕴蓄天地之大美,笔下自有纵横开阖之万千气象。意笔之美,盖莫能胜矣。
以饰演潘金莲驰名海内外的台湾明星王思懿小姐将要出演电视剧《张大千》的女主角李秋君。开拍前,她特地登门向我求教,我曾当面向她建议道:“你在和张大千谈书画艺术的时候,你就可以这么讲:‘老师,您画的唐伯虎太传神了,您画的石涛太到位了,但是我觉得您画石涛缺乏石涛那种老辣,缺乏石涛那种经历,所以您画得要比石涛秀气。如果您把中国书法的韵味再揉合进去可能更像石涛。’你此言一出,必将惊倒编剧、导演。”说到底,这种话只能出自大鉴赏家之口。
绘画与表演,固非一途,但隔行不隔理,真正的大艺术都不会仅在浅层技法上着力,而要讲究深度。影视表演亦然。我曾向王思懿女士建议道,“当你与大千喝酒的时候,你不妨向他提出:‘老师啊,我有个希望,我希望您以后画得更像张大千,不要像石涛,把石涛的影子全丢掉。’”这是对未来的张大千的希望。“如果你能演到这个份,就把李秋君的戏演活了,就把内行人征服了,在艺术上你就站住脚了。”这就叫表演的深度。苟能如此,导演对你必然刮目相看。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屈原《离骚》),如今活跃在屏幕的,不少是徒有其表的花瓶演员,缺乏“内美”,更谈不上有艺术鉴赏方面的修养。正是有感于此,我才向王思懿女士提出如上的希望。从这个意义上说,鉴赏作为一种必要的修养,不仅适用于画家,甚至也适用于演员。
不少朋友问我如何鉴别画的真假,我总是强调真画与赝品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灵魂的有无和心态的互异。前者是“兴奋的”(傅抱石语)、笔笔生发的;后者是凝滞的、处处拘谨的,这是外表的逼真掩饰不住的。除了所使用的材料年月不同、成色新旧外,最明显的是制作者创作心态的巨大差异。

【更多新闻,请下载"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或订阅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106558000678/106597009】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鲍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