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之比照

2014-09-25 15:19:00来源: 作者:
分享到:

我曾有过长期在海外生活的经历。正是这种“漂泊”,使我发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有着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激发我对中西方文化的关系作更加深入的思考。其实,对于外来文化,中华民族从来都有着一种兼容并蓄的雍容大度。那种“取天下之宝,一为我用”的豁达明智,使中华民族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常常采取一种主动的态势。早在汉代,中亚细亚至北非罗马的礼俗音乐、杂技与印度佛教就随着驼群的足迹注入中土;及至盛唐,中国仅通过“丝绸之路”,就与西方四十四国建立了文化交往关系。中华文明面对各种文化的冲击,一方面不忘吸收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历史地形成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恢弘气度和开放精神。

我曾有过长期在海外生活的经历。正是这种“漂泊”,使我发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有着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激发我对中西方文化的关系作更加深入的思考。其实,对于外来文化,中华民族从来都有着一种兼容并蓄的雍容大度。那种“取天下之宝,一为我用”的豁达明智,使中华民族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常常采取一种主动的态势。早在汉代,中亚细亚至北非罗马的礼俗音乐、杂技与印度佛教就随着驼群的足迹注入中土;及至盛唐,中国仅通过“丝绸之路”,就与西方四十四国建立了文化交往关系。中华文明面对各种文化的冲击,一方面不忘吸收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历史地形成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恢弘气度和开放精神。

可令人忧虑的是,时至今日,这种恢弘气度与开放精神,正日益弱化。不少知识分子面对西方的冲击,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所采取的是一种虚无主义态度,因为他们觉得中国落后、西方先进,故一味地盲目崇拜、盲目向往。比如,最近有一个画家,他自称是“东方的毕加索”,表面上看好像志向很大,欲与毕加索一争高低,实际上站的这个角度已经趋于下风,因为他把毕加索当成了艺术的楷模、偶像。这种定位反映了一种民族自卑的情结。

我经常想,即使在不远的将来,当我们的GDP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时,那些西方国家,恐怕仍未必会重视我们。根源在哪里?就在于我们没有重视自己古老的文明,我们的民族没有真正在文化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果在今后的十年,我们每一个艺术家,都在文化上有所建树,在新时期文化复兴的浪潮中各尽所能,共襄大业。那么,十年以后,我们就不只是GDP占全世界第一,更会以一个文化大国的姿态称雄于世界。当然,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尚有诸多困难。但只要我们每一个人为此不懈努力,我想这个理想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东西方对绘画精神的不同追求,其实反映了人类精神的两大取向——内敛与外张。中国绘画通过统觉、联觉趋向内省感悟,西方艺术则强调理性分析以实现认知。当一种艺术语言被创造出来的同时,也就在规范、发展着我们的感觉。因此,我们从中国画“笔墨”的随机性、感发性、偶然性及它对创作与欣赏过程的整合机制及其特殊的表现力中所能感悟到的那种“技进乎道”的东西,西方人则未必能够深刻感悟。
谈艺术最忌心存偏见。譬如当代的油画,按照美协主席靳尚谊的话讲就是:中国的油画、写实的油画只是重复西方的皮毛。从宏观意义上看,中国的油画在国际上是没有地位的,最好的油画诞生在西方。对于当代某些包含着政治寓意的油画,我认为并不能代表油画艺术发展的主流。
如果从画家的角度看,我觉得用两句话10个字便可以说清中西画


的根本差异,那就是“意象与具象,感觉与视觉”。不同的文化艺术产生于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土壤。职是之故,东西方文化艺术在本质不可能趋同。
西方绘画,从它的文化底蕴来讲很大程度上基于科学,它的传统是具象的。油画的最高标准就是把眼睛所看到的东西,具体而逼真地表现出来。你看看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那些关于简易机器设计的素描手稿、那些关于人体的骨骼图、解剖图,不是工业和医学科学发展到一定水准,画家能想象出来么?而中国绘画,它的精神本质是哲学的,国画在很大程度上追求的不是具象而是意象。它还要描绘视觉视像之外的东西,更多的是在发掘你眼睛看不到的东西,是感觉化的、情致性的。所以一个是科学的,一个是哲学的;一个是具象的,一个是意象的。具象和意象本质的区别是什么?眼睛看到的客体是有限的,眼睛看到并通过感觉升华的世界则是无限的。

从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看,其特点往往表现为一种无须以概念逻辑思维为基础的直观性,与西方那种讲究概念的精确、注重理性分析和实验分析以及分解比较和归纳推理、偏于抽象思辨为主要特征的思维方式迥异,其具有模糊性、意会性、融浑性诸特征。这是一种将一切纳入生生不息、互动互摄的浑融无碍的整体境界之中而无须以概念逻辑思维为基础的直观思辨模式;或言之,这种思辨模式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它把握世界的方式并不依赖纯思辨的分析和纯科学的实证,也不注重概念逻辑意义上的确指性、规定性和通过逻辑论证或形式推理以获取固定的结论,而是追求一种非分析、非综合、非片断、非系统的感性直观和神秘的心灵体验。总之,它不是理智的、逻辑的、实证的、分析的、科学的,而是情感的、直觉的、整合的、超验的、潜科学的。


碧荷生幽泉 秀色空绝世
我们看中国画,谈笔墨,不是只从技巧层面理解如何用笔用墨。我们的笔墨传达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种哲学意蕴。吴冠中只是从技巧上去理解中国笔墨,终嫌浅薄。由于西方在思维方式上特别强调科学,这直接影响到西方的绘画,即以达·芬奇为例,他既是一个数学家、科学家、建筑家,同时又是一个画家;而中国则不同,更注重灵智性,因此,不少中国画家本身就是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从广义上说,艺术实即一种心灵层面的对话,不仅与国人、今人对话,而且与洋人、后人对话,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走向世界”“全球意识”。但从目前来说,这还仅仅是一种愿景。

在前辈画家中,傅抱石是一位对中国画具有清醒、通达的理论意识和文化自信的大艺术家。对于当时大倡“中西绘画结婚”的论者,他付之一笑,并明断道:“结婚不结婚,现在无从测断。至于定婚,恐在300年以后。我们不妨说近一点。”傅抱石发表这一掷地有声的著名论断时,年仅25岁。

傅抱石的画论,强烈地披示出一个艺术家以永葆传统文化菁华、发扬传统文化为职志的坚定立场。他在《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中说:“…… 中国绘画根本是兴奋的,用不着加其他的调剂。《金石索》上的武山堂石刻,西洋人即便花一百年也画不出来。中国绘画既有伟大的基本思想,真可以伸起大姆指,向世界的画坛摇而摆将进去,如入无人之境一般。我们不应妄自菲薄,应当努力去求这伟大的基本思想如何造成。”义理昭然,激情高纵,即使今天读来,仍令人激动不已。

【更多新闻,请下载"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或订阅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106558000678/106597009】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鲍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