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报刊文:以“兴国之光”破除利益固化藩篱

2014-02-25 10:20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

当前,利益固化的藩篱,抑制社会创造活力,损害社会和谐稳定,阻碍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和谐的“拦路虎”。在革命事业肇始之际,在我们党还处于幼年成长时期,与传奇故事相伴而生的,就是今天让我们耳熟能详的优良作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贴近群众、实事求是。

  1936年,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来到延安。他看到一种令他惊异的生活方式:毛泽东住在十分简陋的窑洞里,周恩来睡在土炕上,彭德怀穿着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林伯渠戴着断了腿的眼镜……从中国革命家极其简朴的生活中,斯诺发现了一种伟大的力量——“东方魔力”,并说这种力量是“兴国之光”。

  当前,利益固化的藩篱,抑制社会创造活力,损害社会和谐稳定,阻碍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和谐的“拦路虎”。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既是民众所望,也是执政所需。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优良作风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法宝。只有以“兴国之光”这样的优良作风为牵引,不断发扬密切联系群众这个党的最大政治优势,避免脱离群众这个最大危险,才能把利益固化的藩篱彻底清除。

  在革命事业肇始之际,在我们党还处于幼年成长时期,与传奇故事相伴而生的,就是今天让我们耳熟能详的优良作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贴近群众、实事求是。这些被称之为“兴国之光”的优良作风,既是革命先辈在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梦想的过程中所积蓄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党一切从最广大人民利益出发、代表人民切身利益的历史见证。在江西省兴国县,一首土地革命时期创作的民歌被传唱至今:“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穿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当时,苏区干部与群众一样吃“包包饭”,穿草鞋、粗布衣,和群众一起开荒种地,熬制硝盐,打井抗旱,修桥铺路,处处为群众着想。这些为群众耳闻目睹的事实,这些为了理想而不顾身的优良作风,使广大群众真正看到了自身利益所在、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我党我军在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下创造了光照千秋的辉煌业绩。

  今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5年内党政机关不得新建楼堂馆所。从1988年国务院颁布实施《楼堂馆所管理暂行条例》以来,中央三令五申、一再严控,但一些地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以变通的方式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办公楼、星级招待所等,使这个问题一直得不到很好解决。这其中表现出来的,就是某些人身上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所形成的利益固化现象。这“四风”表象后隐藏的利益选择,说明有的人凡事先想到的是个人的利益,官本位严重、权力观扭曲,甚至把自己固化到与群众对立的位置之上;有的人处处想到的是创造和维护一己之私,贪图安逸、追求享受,甚至以种种理由使其“合法化”;有的人掌握着不少国家资源,心中想的却不是为群众谋福利,而是想方设法铺张浪费、挥霍无度。可以说,破除“四风”之难,难就难在其所反映的利益输送,已经固化为少数人的“盘中餐”,触动这些必然会遭到阻挠和反对。

  延安整风时,毛泽东同志提出要重重给患病者一个刺激,使患者为之一惊,出一身汗,然后让他们好好治疗。如何给那些作风有问题的人“一个刺激”,使他们“出一身汗”?我们应该时刻以优良作风“照镜子”,对脱离群众的特权“零容忍”,触动那些既不合情、也不合理的既得利益,摈弃那些群众反映强烈、影响干群关系的官场痼疾,使群众看到我们党改进干部作风的决心和行动。

  革命战争年代的“兴国之光”,今天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巨大精神力量。作风建设,必然触及灵魂;深化改革,必然触及利益。但在有些时候,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入推进,出现的矛盾问题越多,遇到的阻力和掣肘就越大,触及的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就越复杂。我们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从纠治“四风”入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发扬革命战争年代所形成的优良作风,在思想上进一步增进群众感情、拉近与群众的距离,纠正某些干部脱离群众、高高在上、自私自利、贪图享受等不良倾向,使所有个人的“小九九”和小集体的“小算盘”在人民利益的“大利”面前,都选择“计利当计天下利”,使利益固化的藩篱在“兴国之光”的照耀下如冰雪见日般迅速消失。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郑红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