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山东考察
认真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汇聚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
认真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汇聚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
省政府领导同志与网友面对面,谈民生、论发展、话改革。
应习近平夫人彭丽媛邀请,访问北京、西安和成都三地。
该航班上共有239人,其中中国人154名。
编者按 正如每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每个国家也不能缺少属于自己民族并被全体社会成员所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当前,在培育践行和谐价值观的过程中,须处理好三对关系:即和谐与差异、和谐与竞争、和谐与法治的关系。
编者按 正如每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每个国家也不能缺少属于自己民族并被全体社会成员所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在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贸易总量跃升全球第一的新的时代起点,与软实力密切相关的价值观建设被提上议事日程。去年底,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引发巨大社会关注。此前,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3个层面,用12个词组、24个字的组合式表达方式,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准确理解才能正确践行。从今天起,本报推出12位沪上名家对核心价值观12个词组的逐个阐释,本期首先推出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解读,与读者共同分享。
“富强”何以居首位
陈宪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12个词组,第一个词组就是国家层面的价值取向——富强。为什么是富强?这是因为,“富”是民之本,“强”是国之基。没有富强,就失去了讨论其他一切问题的基础。中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富强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追求富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的信念体系和精神支柱,但是,它必须建立在丰厚的物质支撑的基础之上。一个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和践行的价值观,不可能和落后、贫瘠相联系。也就是说,唯有将富强作为价值观的“首善”,才有可能在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的层面共同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才有可能让它体现在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什么是富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应是民富国强的缩略或简写。中国现在是一个大国,但还不是强国。一旦中国成为强国,民富就是题中应有之义。民富国强的逻辑,是且只能是,民富才能国强;没有民富的国强,需要加上引号,也不可能持续。经济学分析也验证了一句民间俗语“小河有水大河满”的道理。所谓“大河有水小河满”,不仅不符合常识,而且欲为之将得不偿失。
富强需要一国有较大规模的GDP和较高水平的人均GDP,并保持它们的持续增长,但富强有着远比GDP丰富的内容,GDP和人均GDP只是其中两个必要条件。富强更需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和质量,更需要通过有效率、有质量的增长和发展,在全面增进国力的同时,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和福利。
如何实现富强?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富强梦。早年,曾有国家依凭掠夺,为它们的富强增加了并不光彩的筹码。然而,这终不能持久。富强最终要靠一个国家的人民矢志不渝、艰苦奋斗来实现。未来,我们将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获得和释放追求富强的新动力。新动力将来自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新动力将产生于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新动力将内生于市场经济主体,进而推动经济的自主增长。唯有这种自主的增长才与追求富强的进程互动,而外部刺激充其量只能稳定增长。金融危机告诉我们,过度的外部刺激将造成泡沫泛滥,投机盛行和分配扭曲,进而造成虚假繁荣,与富强渐行渐远。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走出一条绿色、高效、可持续的追求富强的新路子,应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民主”不是西方的专利
桑玉成
谈到民主,或许有人会说,民主不是西方的专利吗?为什么民主写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一种误解。
对人类政治生活来说,民主从来就是一个最高价值,一个能够得到最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同的政治理想,是近代以来几乎所有国家建设所追求的政治目标。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性文献,《共产党宣言》庄严宣告,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近年来党的文献同样对民主的价值给予了充分关注和弘扬。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共产党人一向以民主为己任。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党的十八大又一次强调,人民民主是我们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
人民民主对于社会主义来说,是一种须臾不能分离的特征。人民民主之所以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之所以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主要是因为:民主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义,而且更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形象,甚至还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当然,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本身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具有“生命”意义的民主始终处在一个不成熟的状态。或许,正是因此,社会主义才只能说处于初级阶段;反之亦然,也正是由于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其具有“生命”意义的民主也就还处于成长过程之中,需要我们为其不断完善而努力。
回想起来,建国后我们对民主的认识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开始有一个近乎于“完成式”的认识。后来,改革开放,国门打开,我们对民主的认识更加深刻。一方面注意到,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政治虽然本质上虚伪,但在技术层面上也有很多值得学习之处。另一方面,认识到我国仍处在民主建设的进程中。但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还摆脱不了思想禁锢,很多人对民主问题仍不敢谈论,对民主仍有很多误解。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同志无疑是思想解放的伟大先驱,他果敢地提出制度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稳定性的问题的重要论断,强调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提出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从党的文献中可以看出,我们对民主的价值和意义从来就具有高度共识,现在也应当跳出“民主是西方专利”的思想误区。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更好地通过扎扎实实的制度设计和方案设计,富有成效地推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作者系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孙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