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民警村官点滴耕耘“模范新村”

2014-04-10 08:39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如今,孙家村已形成农作物耕种和花卉蔬菜种植为主,渔业、养殖业为辅的产业结构,村民人均年收入也突破万元大关。”面对夸赞,吴魁这个一米八几的汉子腼腆地笑了笑说:“在村里待一天,就要干好一天的活儿。

  新华网沈阳4月1日电(于力、彭卓)“看见吴魁,我这个老农民就知道,共产党的干部就是好!”看着蹲在地上给自己揉腿的党支部书记吴魁,89岁的辽宁绥中县孙家村村民祝久田抹了一把眼泪,颤声告诉记者,“大魁照顾我7年了,比我亲儿子还亲。”

  2005年,22岁的吴魁大学毕业后入伍,加入辽宁省葫芦岛市边防支队。2007年入党后,以驻村民警的身份,到孙家村兼任党支部副书记。“当时村民人均年收入还不到3500元,村里非常脏乱差,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指着过去拍的老照片,37岁的村医高险峰告诉记者,2007年村里村部、小学等公共基础设施完全缺位,村民之间、村干部与群众间各种矛盾纷杂,“大魁很不好干”。

  “吴魁吴魁,骑个‘电动驴’,有事没事就下屯。”骑着电动自行车,背着发旧的警务工作包,怀揣警民联系卡和农村基层干部实用手册,7年来,吴魁几乎每天都在村里走访巡逻,悉心帮助每一位有困难的村民。“从前总觉得警察上门没好事儿。现在不一样了,看见吴魁和他那身警服,我们就觉得亲切。”祝久田说。

  通过走访调查,吴魁发现,交通落后是困扰村民的头等难题,也是致贫的主要原因。在支队帮助下筹得修路资金后,吴魁率领村民,修筑了孙家村历史上第一条水泥公路。2007年10月公路正式通车时,村民纷纷敲起锣鼓庆祝,72岁的村民金成庆兴奋地脱下鞋子,光脚走完了这条“爱民路”。到2009年,原本土道扬尘的孙家村,已户户通上了柏油路。

  就着修路带来的信心和热情,吴魁趁热打铁建起了村部、阳光幼儿园、卫生所,不仅落实了村里的党组织生活,让孙家村有了领导核心,还解决了上百名孩子的教育问题,为村里培养了基层医疗人才。6岁的孙欣怡告诉记者,想把自己的得意画作,送给“吴魁叔叔”。

  改变村民精神风貌的同时,吴魁也在努力发展孙家村经济。原本挣扎于温饱线的村民刘春友,在吴魁的帮助下,先后建立了18个瓜果蔬菜大棚,成为村里有名的“大棚户”。“吴魁给找来各种相关资料,帮我跑前跑后地建大棚,还把农学专家请到村里给我们授课。”

  如今,孙家村已形成农作物耕种和花卉蔬菜种植为主,渔业、养殖业为辅的产业结构,村民人均年收入也突破万元大关。昔日经济落后的问题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2009年,孙家村被公安部评为全国“十大爱民固边模范村”。

  帮村民淘厕所、通烟道,照顾孤寡老人,给患病儿童垫付药费,解决村民邻里纠纷……吴魁在日复一日琐碎、细致的工作中,与村民建立了难以割舍的感情。2011年底,村民听闻吴魁可能被调任,联名写“挽留信”,坚持要“亲人”“大魁”留下来。信中写道:“难以割舍和吴魁同志的感情,纷纷希望吴魁同志能继续留下来,带领我们孙家村沿着平安文明、和谐富裕的道路走下去。”

  网户满族乡党委书记段然表示,吴魁的事迹中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儿”,都是在点滴“小事儿”中看出工作态度。“吴魁作为一名80后民警村官,以实际行动勤恳耕耘,躬行了‘人民警察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面对夸赞,吴魁这个一米八几的汉子腼腆地笑了笑说:“在村里待一天,就要干好一天的活儿。我得对得起自己这身军装。”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余梁

责任编辑:孙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