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山东考察
认真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汇聚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
认真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汇聚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
省政府领导同志与网友面对面,谈民生、论发展、话改革。
诗累累,情切切,意盈盈,无限情愫寓清明!
习近平在柏林演讲时,讲述了诺博和汉斯两位德国专家的故事。
从文明结构和发展规律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自觉塑造中华文明的“价值信仰”系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在国民认同和接受上下功夫,并努力将其转化为广大群众的“日常意识”和“社会心理”,并形成坚定的信念。
记者: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前不久正式公布后,社会反响非常强烈,您认为《意见》印发有何重大意义?
陈秉公: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宏大的国民铸魂工程,担负着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塑造国民“价值信仰”系统的宏伟任务,意义重大而深远。这要从两方面看:第一,从国民人格结构和行为选择规律看,在经济全球化和价值多样化条件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自觉塑造和培育国民人格力量的核心—思想道德力量。依据《主体人类学原理》,思想道德力量在人格结构中属于“人格判断力”,是“人格判断力”的核心,其基本功能是决定人的行为的方向和性质,掌握人的社会行为的基本对与错。第二,从文明结构和发展规律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自觉塑造中华文明的“价值信仰”系统。
一般而言,任何文明都是以“价值信仰”为核心和纽带而建构的生存共同体。“价值信仰”系统规定文明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是文明凝聚力的基础和精神动力的源泉,关系文明的起伏盛衰和存亡。历史告诉我们,任何文明都必须高度关注“价值信仰”系统建构。一个文明不管多么强大和富有都必须做到核心价值观的一致或基本一致,形成社会共识,否则只能走向混乱无序、分裂和衰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积极构建中华文明“价值信仰”系统的自觉行为,是中华文明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铸魂工程”。而建立国民信仰又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功的标志。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将重点放在实现国民认同和建立信仰上,在提高国民素质上下功夫。
记者:在您看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其途径又在哪里?
陈秉公:
国民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基础和基本标志,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的。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意识的理论为认识国民认同的重要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肯定“日常意识”,并十分重视“日常意识”的价值和功能。所谓“日常意识”一般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民族、阶级或阶层群众中普遍流行的,关于日常生活和行为准则的意识。“日常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和普遍发生作用,具有信念的性质,往往被不加怀疑地直接应用于行为。如:各个层次的理想、信念、观念、愿望、感觉、情绪、习惯、风尚、道德准则和审美趣味等。
“日常意识”具有显著的生活性和实践性,是一种最直接最普遍最经常的“实践意识”,决定最广大群众的价值评价和行为选择,对整个社会生活影响极大。普列汉诺夫曾将其称为“社会心理”,认为“思想体系”要发挥作用,首先应当“扩展”“普及”和“凝练积淀”为社会心理,变成人们的自觉信念,以便发挥影响社会的作用。“日常意识”或“社会心理”是任何“思想体系”发挥作用的基本路径和桥梁。“思想体系”只有转变为广大群众的“日常意识”和“社会心理”才有存在的基础,才能发挥影响社会的作用。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在国民认同和接受上下功夫,并努力将其转化为广大群众的“日常意识”和“社会心理”,并形成坚定的信念。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的,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功的根本标志。
记者: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难点和关键都在国民认同和接受上,您对此怎么看?
陈秉公:
国民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信念,并转化为自觉行为实践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价值观认同不同于知识认同。对于某种知识只要能够证明其符合客观事实,人们大体就会知道其有价值,愿意认同和接受。而对于某种价值观则不一样,人们不仅需要证明其符合客观事实,而且还必须联系接受主体和相关主客体关系证明其有价值和有何种价值。否则,便不能接受。这使价值观接受成为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价值观的认同和接受本质上是一种复杂的主体反思性选择过程。这个过程不是“木桶装水”“白纸绘画”,不是“认识论”所说“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也不是“反应论”所说“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而是接受主体“对接受客体的反思性选择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对作为“接受客体”的价值观的审视、解读、评价和选择,是一种不断发问、追问的“反思性选择过程”。这个过程大体要经过以下五种“反思性咀嚼”:A.“适应性反思”。即对“接受客体”是否有利于接受主体适应“接受情境”的反思;B.“目的性反思”。即对“接受客体”的合目的性的分析、评估和反思;C.“逻辑性反思”。即对“接受客体”的合规律性、合真理性反思;D.“事实性或知识性反思”。即对“接受客体”的真实性、事实性反思,也即“信度”与“效度”反思;E.“超越性反思”。即对“接受客体”的创新性、发展性、超越性和表现美的反思。
可见,价值观认同和接受过程的复杂和细致。要使国民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建立起信念,必须做扎实、深入、细致的工作。这要求我们充分认识价值认同和接受过程的复杂性,建立国民认同机制,掌握国民认同方法,持之以恒。同时,还要有社会现实的颇有力度的保障和支撑。(本报记者 曹建文)
初审编辑:余梁
责任编辑:孙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