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明:儒学的包容特征与世界文明的和谐

2014-05-20 07:25:00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杨朝明
分享到:

中华传统文明的生命力在于主张与时偕行,在新的时代,古老的儒学也将立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与世界所有优秀思想相互学习,以丰富、完善自我,焕发出无穷的生机。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特征很早便形成了。春秋时期就有人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孔子儒家集古代文化之大成,形成了“和而不同”的优秀品质,虽不苟同,但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只要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就能具有包容精神,实现文明和谐,就能像习主席所说,哪里还有什么“文明冲突”?
  中华传统文明的生命力在于主张与时偕行,在新的时代,古老的儒学也将立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与世界所有优秀思想相互学习,以丰富、完善自我,焕发出无穷的生机。
  □ 杨朝明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进行演讲,提出了世界“文明和谐”论,这是中国关于世界文明关系的最新表达。习主席的演讲高瞻远瞩,气势恢宏,掷地有声,它明显高于“文明冲突”论,也包含了既有的“文明对话”论,业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
文明是包容的
  在演讲中,习主席提出文明交流互鉴的态度和原则:第一,文明是多彩的;第二,文明是平等的;第三,文明是包容的。文明多彩是认识前提,文明平等是基本态度,文明包容使人类文明不断发展和进步。只有承认并充分尊重文明的多样性,看到不同文明之间的多姿多彩,才有可能尊重其他文明,从而平等对话,互相交流;才有可能参透其他文明的奥妙,消除独尊、歧视、排它心理,避免无知、傲慢和偏见,进而求同存异,互相涵摄,和谐相处,共同前行。
  习近平主席的论述基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智慧。习近平主席2013年11月26日视察孔子研究院时谈到:有的外国元首看长城,就能联想到中国文化的特点在于热爱和平,不进攻侵略,而是防守自己的家园。习主席说,长城还象征包容与凝聚力,外来的东西,进来后也变成内生的东西。中华民族就是不少民族共同融合形成的,中国常把外来文化本土化。这样的例证不胜枚举,佛教中国化就是如此。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特征很早便形成了。春秋时期就有人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孔子儒家集古代文化之大成,形成了“和而不同”的优秀品质,虽不苟同,但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只要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就能具有包容精神,实现文明和谐,就能像习主席所说,哪里还有什么“文明冲突”?
  习主席说到,在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的石碑上,用多种语言镌刻着这样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当今世界充斥着野性的制裁与报复,法西斯阴影和战争幽灵挥之不去。在这种国际背景下,习近平主席的演讲更加具有现实意义,更加能够振聋发聩,引起正义人士共鸣。中国先人早就看到“人心惟危”,人不能“好恶无节”,而应明理修身,推衍亲情,放大善性,“允执厥中”。孔子便说:“凡夫之为奸邪、窃盗、靡法、妄行者,生于不足,不足生于无度。”又说:“人藏其心,不可测度,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既然“有度”与“无度”全在“人之思想”,那么,中华文明“以礼制中”的意义便不言而喻。
  孔子是世界公认的与苏格拉底、柏拉图、释迦牟尼等齐名的伟大思想家。主张“文明冲突”论的美国学者亨廷顿也把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文明作为与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等相对应的基本人类文明。由儒家文明的特质所决定,世界应更多理解和认识儒家文明。英国作家贡布里希(Ernst H.Gombrich)说:在孔子学说的影响下,“中华民族比世界上别的民族更和睦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几千年”。孔子提出的方法是简单的,不管你是否喜欢它,但“其中却蕴含着比人们第一眼所看到的更多的智慧”。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卫生组织干事泰勒博士说:“如果人们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就会发现,……当今一个昌盛、成功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立足于孔子所确立和阐述的很多价值观念。”
天人合一,民胞物与
  儒家主张天人合一,民胞物与,它启示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呵护珍惜,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儒家提倡以人为本,仁者爱人,这种宝贵理念可以应对科学主义、消费主义带来的人的异化,纾解现代人的焦虑与困惑。儒学关注人的生命价值,提升人的道德境界,当我们把内心深处的爱从自己的亲人向外扩展、推广,使爱心弥漫开来时,爱将充满世界,洋溢整个全球,人类将会减少很多的对抗和冲突!
??儒家文明倡导和谐,强调包容。世界本来就丰富多彩,人类的文化也多元共存。单一音符奏不出悦耳动听的音乐,单一色彩绘不成赏心悦目的图画,单一文化和宗教也将使世界变得单调乏味。经济的全球化绝不意味着文化的一体化、同质化。因此,学会尊重,学会对话,拒绝冲突,放弃对抗,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流,互利共赢,世界才会更美好,更富有生机!
  中华传统文明的生命力在于主张与时偕行,在新的时代,古老的儒学也将立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与世界所有优秀思想相互学习,以丰富、完善自我,焕发出无穷的生机。今天,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人类命运越来越荣辱与共,风雨同舟,在“即凡而圣”的孔子那里,在历久弥新的儒家思想中,会得到缓解现代危机的启迪,获得走出困境的灵感。
  从元典时代走来的孔子儒学,是此后两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许多贤达俊彦意识到,人们应该放下现代人的虚骄和狂妄,平心静气、抱着温情与敬意,去回望遥远的古代贤哲——不管是孔子,还是苏格拉底,不管是佛陀,还是耶稣——这些人类思维范式的奠定者,总会毫不吝啬地回馈给我们智慧的灵光。对于中国,以孔子儒学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新文化、新思想的肥沃土壤和不竭源泉。对于整个世界,儒家文明在与异质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中,十分有助于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的良性发展。
      (作者系孔子研究院院长、教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大众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余梁

责任编辑:王晓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