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牌不再是唯一追求 青奥村让大家玩得很开心

2014-08-25 14:24:00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郑轶 刘硕阳
分享到:

南京青奥会70%的文教活动在青奥村进行,环保小屋、世界文化村等处的工作人员均表示,互动体验项目是各国运动员的最爱。澳大利亚柔道选手德布吕纳说:“我和一位日本柔道运动员交换了徽章,日本是柔道发源地,虽然语言交流不顺畅,但我们依然成为了朋友。

  8月24日,一场大雨降临南京。对牙买加游泳选手威廉姆斯而言,青奥会的比赛早已结束,但他依然在冲击另一项“纪录”。在青奥村的“绿动空间—环保小屋”,为了打破动能发电单车的发电纪录,这个18岁的大男孩几乎天天来“打卡”。

  这样的故事,在青奥村比比皆是。所有运动员全程入住青奥村的设定,让不同肤色的年轻人享有足够的相处时间。在这个浓缩的青春世界,奖牌不再是唯一的追求,那些独特而有趣的文化教育活动,或许才是他们珍藏一生的记忆。

  学习与游戏不是反义词,互动体验“活化”教育

  青奥村“学习与分享”展厅,包括反兴奋剂、伤病预防、公平竞赛及职业生涯规划等6个展区。

  “安全体育”展区负责人苏珊说,“传统讲座年轻人肯定不爱听,我们干脆换个形式,孩子们喜欢玩电脑,那就让他们玩电脑。”苏珊和同事把安全运动、尊重身体等内容,用视频、音频、图片、游戏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平均每天大约有200名参赛运动员来学习,不少人把所有内容都看完了。”

  以游戏和体验的形式教育青年、传播知识,是南京青奥会文化教育活动的共同特点。在“伤病预防”展区的大屏幕上,真实球员演示的赛后恢复动作配上FIFA系列游戏的标示,一下子就让年轻人进入到熟悉的游戏世界。而最受欢迎的“反兴奋剂”展区更是“下血本”,参与者在电脑上答题闯关,一旦通关就能得到一块漂亮的运动手表。

  南京青奥会70%的文教活动在青奥村进行,环保小屋、世界文化村等处的工作人员均表示,互动体验项目是各国运动员的最爱。在这个过程中,青奥会所倡导的教育目标,正在潜移默化地实现。看着人头攒动的展厅,谁能说学习和游戏是反义词?

  交换徽章成为社交方式,文教活动带来文化碰撞

  据说,参加南京青奥会的204个国家和地区的奥委会发布了同样数目的徽章,想要在青奥会快速结交朋友,交换徽章成了必备技能。行走在青奥村,年轻人的身份注册卡挂绳上,几乎都被各色徽章“占领”。“徽章代表我的记忆,这些全是我在南京一点点换回来的。”百慕大田径运动员索姆纳的“战利品”足足有50个。马术赛场的一位志愿者也不差,最高纪录是一天换了30枚徽章。

  虽然纪念品商店也售卖各种主题徽章,但在年轻人看来,还是交换更有意义。小小的徽章,见证了友谊的传递,也成为超越语言的社交方式。澳大利亚柔道选手德布吕纳说:“我和一位日本柔道运动员交换了徽章,日本是柔道发源地,虽然语言交流不顺畅,但我们依然成为了朋友。”

  不只是人与人的交流,文化与文化也在青奥舞台上融合、碰撞。第一次走进中国文化小屋,澳大利亚摔跤选手普拉特就被古筝迷住了。这个爱弹吉他的16岁少年,轻轻拨动古筝琴弦,竟然无师自通地弹奏起来。“我要录一首自己弹的古筝曲送给母亲。”在南京青奥会,中国元素在文教活动中得到充分渲染。

  “从开村以来,中国文化小屋每日接待200多人次,外国运动员最爱用毛笔写自己的汉字名字。”中国文化展示副经理周丰梅说。

  日均3000人“挤爆”体育实验室,运动精神在青奥传承

  如果评选南京青奥会最火爆地点,体育实验室当之无愧。根据国际奥委会统计,体育实验室每天接待约3000人,其中一半是青少年。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恐怕也没想到,自己的创意被南京青奥会演绎得如此精彩。

  63岁的李学正带着7岁的孙女,每天从浦口坐车到南京火车站,再转车到体育实验室。看到爱滑板的孙女那么开心,老人觉得每天花两小时赶路挺值得。在这片“试验田”,攀岩、轮滑、滑板、武术4个非奥项目,坐镇的都是世界级高手,他们在展示高超技艺之外,更放下身段与孩子互动。

  青奥村的运动员则收获另一种“启蒙”。“你退役后想做什么?”这是葡萄牙前蹦床世界冠军梅里诺提给来到南京参赛的年轻运动员的问题。

  作为青奥会模范运动员,梅里诺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历和心得分享给年轻运动员。“运动员不可能比赛一辈子,他们的人生道路才刚刚起步,我们想为他们指引方向。”在南京青奥会,38名模范运动员全程参与文教活动,已有3800名年轻运动员接受偶像们的精神传承。

  “要是我年轻时能参加这些活动就好了。在青奥会尽情享受吧,你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任何事,因为能来到这里你已足够出色。”梅里诺说。

【更多新闻,请下载"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或订阅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106558000678/106597009】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杨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