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战爆发77周年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响起枪声,拉开中国全民族抗战序幕。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响起枪声,拉开中国全民族抗战序幕。
创造国内领先的营商环境,助推山东民营经济发展。
四年一度的球迷节日来了,准备好了吗?一起狂欢一起high吧!
征集一批传递社会正能量的优秀漫画和动漫艺术作品。
纪念日前夕,新华社记者走访了北京市以著名抗战殉国将领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命名的三条道路,采 访了三位将领的后代、三条路上的人与事,试图透过历史与现实的“对话”,缅怀先烈,感悟未来。
纪念日前夕,新华社记者走访了北京市以著名抗战殉国将领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命名的三条道路,采 访了三位将领的后代、三条路上的人与事,试图透过历史与现实的“对话”,缅怀先烈,感悟未来。
佟麟阁之子:方丈冒死把父亲遗体藏在寺中
佟麟阁路是北京城里少有的以人名命名的道路之一,有位老人经常从那里经过。一次,当他停下来看佟将军的介绍展板时,有人问他是否了解将军生平。“是的,非常了解。”老人说。“因为他是我的父亲。”老人名叫佟兵,是抗日名将佟麟阁将军的小儿子。他家距离这条全长1500米的路不到三公里。佟麟阁路总能唤起他难忘的记忆。
从卢沟桥到光彩路附近的时村约22公里,当年佟麟阁和他的部队抵抗了20天。因叛徒出卖,他们遭遇伏击,四名随从护卫牺牲了三人。佟将军也未能幸免。“高弘锡(佟将军卫士)背着他的遗体走,后来实在走不动了,就放在时村一个农民白薯地的窝棚里,拿着我父亲的怀表和相机回了北京。”佟兵说。
数日后家人看到遗体时,佟将军已面目难辨。子女们用酒精为其擦洗伤口后,将遗体放进佟将军给自己父亲准备的棺材里。柏林寺一位方丈冒着生命危险把遗体藏在寺中,直到抗战胜利后,1946年国民政府为佟麟阁举行国葬。“那年7月28日,我父亲的遗体从柏林寺送到香山故居旁边安葬,经过东四、东单,万人空巷。”佟兵回忆道。
张自忠嫡孙张庆安:军人最大的荣耀是为国捐躯
今天,张自忠路1号院所在的位置,是2007年开通的地铁五号线张自忠路站。站内立有一尊高约两米的半身铜像,底座上书“民族英雄张自忠”。张将军一身戎装,表情肃穆。
两个六、七岁的孩童围着雕像绕了一圈,对举着相机催他们站好留影的大人问道:“这个人是谁?”“一个将军,打日本人的。”
“在哪儿打的?他被日本人打死了吗?”
张自忠的嫡孙张庆安对这样的对话并不感到意外,因为“历史往前走”。68岁的他从未与祖父谋面。山东临清、湖北宜城、重庆梅花山分别是张自忠的出生地、殉国地和安葬地。
张庆安常去三地祭拜,却从不觉悲伤:“军人最大的荣耀是为国捐躯。我不悲伤。”他把悲伤留给了安葬在梅花山脚下抗日官兵公墓里的七八百位无名英雄。“他们叫什么?老家在哪儿?要不要我带他们回家?每念及此,都不禁悲痛。他们同是为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奉献出生命的英雄。”“年轻人心里要明白,坚持和平、发展、建设祖国,但中国周边并不太平,关键时刻,年轻人要有想法,为国家,为民族,不惜献出生命。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一寸也不能丢。”
赵登禹之女:对父亲的了解,是在菏泽老家听说的
1947年,全面抗战爆发10周年,北平市政府为纪念“卢沟桥事变”后英勇牺牲的国民党抗战将领赵登禹,将北沟沿大街命名为赵登禹路。新中国成立后,这条路曾一度被易名为“中华路”,直到文革后才改回来。就连赵登禹之女、80岁的赵学芬也对记者说:“很多人都以为我家住在赵登禹路上,其实我们对那条路一无所知。”
全民族抗战爆发那一年,赵学芬还不到三岁。她对父亲的了解,是后来回老家山东菏泽听乡亲们介绍、搜集资料才一点点形成的。
在赵学芬等人的积极奔走下,199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60周年之际,北京市大红门中学更名为北京市赵登禹中学。1937年7月28日,就是在大红门,时任29军132师师长的赵登禹在奉命向北平撤退途中遭到日军伏击,壮烈殉国,年仅39岁。7月31日,南京国民政府颁布褒奖令,追授赵登禹为陆军上将。
后来赵登禹中学与嘉园小学合并成立九年制北京赵登禹学校,赵学芬任名誉校长。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雨萌